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在”高平陵事变”时突然登场,发挥了至关重要地作用。首都洛阳的形势一直掌握在以曹爽为首的宗室手里。却在眼皮底下,被对手埋伏了三千“死士”,不知其所从来,令司马家族平添几分神秘,司马师也更加令人惊怖。
《晋书》记载,“高平陵事件”不是突发随机事件。事件发生前,司马懿和长子司马师有过长时间的秘密谋划。保密程度高到司马昭也不得与闻。次日发动,当日晚上方才通知到司马昭。并且谨慎小心的司马懿还派人观察儿子们的举动。司马昭,这后来的晋文帝,大事将举,坐立不安。而司马师,起居如常。次日司马师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司马懿由衷叹曰:“此子竟可也”。内心不知有几多踌躇。
此子隐忍竟大有乃父风范。但一个人做事低调,让别人少些关注容易,让三千人藏于民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又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而且就算低调,以司马父子当时面临的形势,根本不可被对手主动忽略。著名影帝司马懿还亲自表演了把“本州”当“并州”,把“并州”当“荆州”的桥段。就算司马师愿意低调,中护军的位置也不容他隐形。
曹魏中护军职司:掌禁军,总统诸将,主武官选举,这是个卫戍区司令兼组织部长的角色,一管军队,二管军官。《魏略》明白地指出:“ 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这是个完全的肥差,贪腐的雷区。就在这个位置上,司马师又怎么能让人对他的一举一动不严密监视?何况是收买死士这种任何朝代都严重违法犯忌的大逆行为。
还得从他中护军的职司上着眼。司马师“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中护军的职位是规行矩步积累而得。而且,在中护军这个位置上,司马师“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他大公无私。而曹爽是怎样做的?违反祖制,企图把中垒中坚营士兵充实给他的亲弟弟中领军曹羲,公权私用。虽然被司马宣王制止,但加强实力以备时变的行动不可能消停。
正是这个大公无私,才让树叶隐藏在了树林里,让三千兵员每天都在眼皮底下演习演练大部分人却视而不见!“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谁能想到,所谓的”三千死士“其实就是执行任务的禁军?正大光明的日常操练,其实是为了某一天做准备?
这个推测想要成立,要先排除几个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性。首先,司马家族不大可能在民间组织”死士“,不是没有财力,而是组织难度,尤其是保密工作太困难。洛阳城里能支撑起一场事变的“地下”组织,该有多大规模?设置多少堂口,牵涉多少双方的既存关系(别提丐帮,事变不指望“十八掌”)。如果有这么一股力量,而对方居然神奇的没发现,不知道,听任司马大哥大撒币,开英雄会,成为洛阳地下“扛把子”,约期“干一票大的”!那我们该考虑开个连载小说。
其次,也不可能是新建秘密部队。从行动指挥角度出发,指挥只能通过体系,不可能直接对人。建立一个体系,达到在高平陵事变中发挥“镇静内外”的水准,除了现有部队,还有哪些组织?黄巾余孽?五斗米贼?败将残部?
三千人建立组织,形成战斗力,在指挥官不能亲临的情况下,得多长时间?以后世戚继光将军练兵巨匠,也要咬着牙才敢说半年。这还得是精选心思单纯的农家子弟,足粮足饷,半年后临阵能够抓紧武器,口中有唾沫,敌人一动,不会转身就跑。新建,缓不济急。
更不会是洛阳之外的驻军。三国战乱,军队管理的严肃严格远非和平时期可比。哪个军头敢在棋行中盘时就跳将出来选边站队。部队离开驻地,是罪,进入洛阳,是逆。当代那么干的,只有董卓。
要熟悉洛阳,要组织得力,要突如其来;不在地下,不及新建,不在地方。正如柯南君所说:“除去不可能之外留下的,不管多么不合理,那就是真相!”
中护军: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司马师: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行公正之法选用的武官会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傻白甜”吗?领导给了你官不要钱,对不对?那给你手下充实些人员,加强你的力量,你要不要?这个领导将来倒台了,你也会牵连对不对?那么,有一天你的手下换了衣服请假外出,你准不准?
三国:司马师怎么做到的?这样的武官不会是一个两个,不排除死士里就有他们的家兵。只有把树叶藏在树林,把水滴滴落大海,才能藏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士兵身藏军营,行于阵列,换身衣服请个假,不还是“以命博命”的勾当?
而且,高平陵事件,并不像《军师联盟》演的那么血肉模糊,大佬扳手腕,拼得是盘外招,造得是形胜。司马懿宣王诡诈凶残,指洛水为誓不杀曹爽,使高柔持节入爽营代大将军;使王观入羲营代中领军,瓦解曹氏洛阳军权,转眼诛曹爽满门三百余口。
三千死士之后不知所踪。也许,小溪又流回了大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