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我们尚是孩童,而不是归途

若说人生是出戏,那么,人到中年,就是之前所有起承转合发酵的高潮部分,各种冲突纷沓而至。
忙完一个项目,坐下来刚想喘口气,忽然发现微信上有一张二姐三天前发来的照片:

“刚看到啊,老爸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他忽然晕过去,叫救护车了,现在出院了,我想你一定很忙,所以没电话你。“
三天前上午?怎会如此巧合:我的手指竟诡异的被拖把铁柄给切出一个大口子,血流了好多。
果断搭最后一班高铁回去,不知怎的,脑中老是闪现这句话,“如若父母都走了,人生便是归途了” ,深夜抵家,整个村镇都睡了,小巷中昏黄灯光拖拉着我的影子一会长一会短。
父亲暂无大碍。次日,嫂子悄悄告诉我,CT发现父亲脑部血管堵得很严重了,糟糕的是,医生告诉他本人了,现在他心理压力巨大,老是唉声叹气...
作为一个人,我们乐于不知道生命的剧情,我们会希望,失望,重燃希望......当知道残酷的真实,意志怎不消沉?
与年老的父母这几天的相处,我真正理解了人生,我不仅看到了他们的老去,也预见了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自己。
我问哥哥姐姐,如果老爸接下来真的脑梗偏瘫,怎么办?我们面面相觑,没错,在照顾父母这件事上,我们最大的挫折是没有学会怎么照顾老人,更何况是身体有着各种各样的疾病的老人,我们完全没有防备,完全没有应对之策,此时感到多么的无助,这大概就是人到中年的难以言表的痛苦吧!
回程那天,父亲看着我,眼神中十分的沮丧,一种终于意识到自己老了的无奈,“女儿啊,我怕以后拖累你们”,闻之,我又折回去,握着他的手说,“老爸,这不好好的?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人生,纵然百年,也只有这么一次。
坐在车里,看着送行的母亲迅速后退,我别过头,不让自己的情绪失控,掏出手机打了一个电话,“下周一去你们那边参观方便吗?"

苏州离上海仅有半小时,从高铁站打的至吴中区红日老年公寓,不到一个小时。
想到父亲即将出现的可能,我便无法再淡然,有个应对之策总比措手不及更好。
对于年迈的老人,只有爱与关怀,没有24小时专业的护理,那是不够的,去养老院接受专业照护,这其实是一个家庭模式的理智选择问题。
那天阴雨,走进红日养老公寓,却感觉热浪阵阵,娱乐大厅里,十二个老人正聚在一起唱卡拉ok,持话筒的是一位轮椅上的偏瘫老人,他们正在唱越剧杜十娘插曲,老人们声音竟比年轻人还要洪亮!

一位老妇人走到我面前,拉着我往护工那里走去,怎么一回事?我纳闷,直到把我的手放在护工手上,我才知道,原来她希望我与护工握手。
护工悄悄与我耳语,老人有认知症,年轻时是个干部,她的记忆中应该有初次见面隆重握手的场景,他感谢我很配合老人。
这真是暖心的一幕,他们了解她,带着诚意与敬意在照护她。
唱了“长相依”,“送战友”..."麦霸“爷爷要回房休息,我提出可否跟着他去参观一下,老人甚是开心。他掌控着他的轮椅,像表演般的在大厅、电梯、 走廊间自如穿梭。
推门,异常整洁的卧室,没有任何的异味,俩床,宽敞的洗手间,只见一位高个老人,正坐在电脑前看红红绿绿的股票。”哇噢,竟然可以在养老院里炒股”,我惊叫起来,老人回头笑了一下,“是啊,我炒股是为了防止老年痴呆症(认知症)”。
这位84岁金老伯从上海过来,入住才一个月不到。他有三个儿子,俩个是商界的,一个科研的。
“老伯,你为什么要从上海来苏州养老院呢?”
“家人里照顾不了我了,我亲家在上海红日延吉养老院,她说红日很好,可是上海没床位了“,金老伯说完,撩起上衣,只见腹部有一个十几厘米的竖向刀疤,“这是我在家吃了俩颗新疆大枣,枣核把肠管戳破“,我这才注意到老人的牙齿全没了。

“囫囵吞枣”竟然引发性命安危?可见,暮年逐渐衰弱的时光里,就算家人十足的陪伴照料,亦会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意外。
我问“麦霸”爷爷,俩个人一起住感觉怎么样?
“很好啊,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相互帮助。”金老伯抢着回答,“我儿子每天都有电话给我,他们怕我不习惯,我说很好,这里的人都对我很好。”
午饭时,我被邀请与老人一起吃饭,四菜一汤,味道不错,明显的“老人饭”,鱼没刺,肉沫细,菜熟烂。人老了,脑萎缩了,容积也变少了,血流量也减少了,肠胃功能也减弱了,所以,一切要以老人的标准去考量。
坐在我旁边的阿婆、阿公夫妇来自辽宁,据说她的女儿为了给他们找养老院,三年内竟找了全国100多家机构,有些一打电话听到接线员声音就放弃了,有些过去试住,发现不过关,如此种种,最终选择把父母安置在这里。
而在确定之前,她先派亲戚过来看,尔后自己请假一月陪父母在这里试住。
每天看父母亲过得怎么样,陪他们一起吃饭,散步,看护理员给父亲换药,看护工如何晚上给老人们查房,看父母如何与周边老人的唠嗑。
半个月之后,她就走了,因为一切都满意!
甚是好奇,问阿婆,你女儿是做什么的?
“财务!”
“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为了让父母过得更好,我是抱着这样的目地去准备这件事的,也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要求我自己的,也抱着这样的信念去接受他人的评点”,老人女儿通过微信这样回答三年寻找100多家机构的初衷。
告别的时候,路过娱乐大厅,老人们在看“抗战片”,真好,这些全是他们的青春记忆。
护理员时不时在拍照片,发给微信中家属群。
把一个老人送到养老院,在我们的国度,并不是一个照护问题,而变成了一件棘手的道德问题,儒家孝道会让许多子女背负着社会伦理压力,向父母承诺,你一直会在我身边,然而,随着诸多先进理念的养老机构的出现,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我相信,这将不是一种无解与让人窒息的困境...
走出红日养老公寓大楼,雨停了,阳光出来了。
我想,父亲也多了个安心的终老之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