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时间分不清是对还是错。
以保守的旧的观念去衡量,那显然是错的;但以世俗发展的眼光去审视,那又是合理的。
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开始崇拜金钱万能,财大气粗,有钱人自我感觉高人一等。
星期天王龄去拜访几个做生意的老乡,有混得好的,也有人还在苦苦挣扎。没赚到钱的,自我感觉低人一等;发了财的,说话的口气也是不一样,对王龄这样的教书匠根本不放在眼里。
现在王龄能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做人的标准。
王龄曾经视金钱如粪土,但在现实面前也低下了高贵的自尊,开始了做家教。同办公室的一个老师介绍王龄做公安局长儿子的家庭老师,月薪400元,比学校发的代课工资300元还高。王龄当时说了一句话,“钱多钱少没关系,最主要的是有了一份寄托,也希望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同居一室的李惠一直都在做家教,她听见了,嗤之以鼻,“哟,这么清高的人也爱钱啦,真虚伪!”
“我很虚伪吗?”王龄反问自己。但不得不承认李惠戳到了自己的痛处,她需要钱,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却不敢理直气壮。
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王龄也在剖析自己究竟是诚实还是虚伪。
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人人都渴望金钱,你说你不在乎钱,就是虚伪。
那时候在鹏城炒股票是高回报率的好事,王龄在大学期间就知道有几个胆大的男生炒股赚了不少钱,毕业后不去学校当老师,直接就下海了。
在王龄所受的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中,吃、喝、玩、乐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是小资产阶级思想。金钱是万恶的,腐朽的。王龄固守着这些观念,难怪读书的时候被同学嘲笑为“老古董”。
王龄记得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跟奶奶在镇上的小店吃汤河粉的情景,这是她第一次下馆子,她左顾右盼,看看周围有没有认识她的人,感觉就像偷吃一样。其实,所有的人都比她开化,包括奶奶,就是王龄一个人固步自封。
暑假后,王龄的调动成功了,成了正式老师,工资多了不少。有了点闲钱,王龄也想买股票,赚更多的钱,但是她不好意思让人知道她也爱钱。
她跟一个熟悉股票交易的男同事,利用午休的时间去学校附近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办理炒股账号。王龄这时候是班主任,班里的家长都认识她,男同事是体育老师,家长一般不认识杂科老师。王龄害怕碰见学生家长,给人留下爱钱的印象,有损为人师表的形象。她站在一个角落,把所有的手续都交给同事去办理,自己做好一旦遇见熟人随时撤退的准备。
终于账号办好了,王龄选定了要买的股票,一个中午就办好了所有的事项,等着股票升值。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查股票只能看电视看报纸或去交易所,王龄只能看第二天的报纸了解昨天的股票行情。
这种偷偷摸摸的赚钱方式让王龄觉得虚伪而不舒服,股票涨到一定的价格,她就把股票卖出去了,从此没有买股票。直到好些年后,全民皆股民之时,她才大大方方地开始买卖股票。
王龄利用这笔意外之财为自己买了一个康佳电视机和席梦思床,开始追求腐朽的精致的小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