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上医,是最佳的治疗方案,还是最佳的保健方案呢?答案理所当然,能不生病固然是最好了。然而往往我们却体会不到上医的重要性,或者说是需要足够的经历去感受,而警觉性总是要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姗姗来迟。今天也借助《健康中国-大医改,新思路》这本书来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何为上医,希望能对我们健康以及生活的态度有所启发。
书中就上医、中医、下医作了明确的论述,上中下也绝非等级之分,而是身体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先来了解一下这三个概念:上医也就是古时的巫医或现在所谓的神医,是调摄精神的生命医学或生灵医学,属神学体系的范畴,采用唯心论对生命的精神和灵魂进行调控或安顿;中医是通过调养以求中求和,求平衡的健康医学或生态医学,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或易学体系的范畴,采用维和论对健康的平衡状态和持续过程进行调节;下医就是治形体之病的疾病医学或生物学,也就是现在的西医,它属科学体系之范畴,采用唯物论对疾病的病菌和病灶进行抑制、对抗或清除。书中的解析非常清晰,但是听者肯能会有很大的质疑:中医尚且还有些概念,“巫医”、“神医”这些玄乎的概念相对于科学的西医,显得过于飘渺而不可信,但也许只是认知的偏差。
科学和神学是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大阵营的代表。而我们从小接触也是马克思的唯物主意思想,神学(上医)自然被边缘化,甚至被与“迷信”画上了等号。按照书中说到的,现代医学所说的精神卫生、心理医学、神经医学和生命医学,以及传统医学所谓的针灸医学、推拿医学和气功医学,他们都属于“神医”学或“巫医”学(即上医学)的范畴,它们被统称为“信息医学”或“心性医学”和“生灵医学”。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系统,90%的疾病都能通过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和康复机制得到治愈。所以对于疾病来袭,我们首先应十分信任和尊重并充分运用机体自身的恢复机制,即自愈能力,只有在其不足以抵御疾病的入侵时,我们才需要求助于医疗技术的帮助。比如普通病毒性感冒并不能被治疗也不需要治疗所有吃下去的感冒药都是用来缓解症状的,有句话是:感冒这东西,吃药是一周,不吃是7天。有时候病毒性感冒会合并细菌感染,这时候就需要服用或者注射抗生素了。
中医就是努力发现生命体自组织的功能、自演化的目标、自调节的动力等自我平衡能力和自愈能力,然后又努力发展它、依靠它和帮助它。这个自愈能力在于你的五脏六腑相互协同,在于你的阴阳气血间的相互作用和通畅化生能力。气血如不能畅通,不能运化,不能走动,那身体就不可能好。如果你爱生气(气郁了)就木克土,脾胃的气机不能正常运行,就容易得胃病;你贪心,就会有很多思虑。思伤脾,你老想着如何去贪更多,为了满足私欲,连吃饭都忘了,最后连身体也都会坏的。西方人说,癌症病人就有癌症性格,习性造病,人的习性或心情才是你得病的根源。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在给毕业生的寄语里说到: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存有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
而到最后其实而问题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是非常匮乏的,学习也不够系统,意识也非常淡泊,这要建立在足够的物质基础上面的;而高尚、简谱、谦卑的生活态度更是需要大智慧的修磨。大医改依旧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