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早晨,图图睡了个饱饱的懒觉起床,我问他想吃面条当早餐吗,他开始说好,想了一下又说要吃饺子。呵,这有什么难的!于是我开始烧水煮饺子。不一会儿,饺子煮好了,我对图图说:“图图,饺子煮好啦,可以吃早餐了!”没想到他却像刚反应过来一样的说:“我不想吃饺子,我要吃面条!”这……我耳朵没出问题吧!
我心里带着些疑惑也带着些不快对他说:“我刚刚跟你确认过的,你是说吃饺子啊?”
“没有,我说的吃面条!”
“是的,你一开始是说吃面条,可是后来又改成饺子了!”
“我不吃饺子,我不吃早餐了!”
“好啊,你可以选择不吃早餐!”我们俩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了起来。
“哼,我讨厌妈妈,我明明说的要吃面条,你非要让我吃饺子!”
图图愤怒的说着,然后跑到房间趴在床上呜呜的哭了起来,那哭声是委屈的,伤心的。我再一次仔细的在脑子里回想了一遍,确定我一开始真的没有听错。然后我走到了房间里,这时候的图图趴在床上,脸蛋上已经挂满了泪水。
我对他说:“很抱歉,图图,我真的没有听到你说过又要改变主意吃面条这个话。”我在床边坐了下来,把他拉过来在我怀里抱着,但是没有再继续说话。而他则继续哭着,然后突然说:“你去给我煮面条,我要吃面条!你要是不给我煮面条,我就不吃早餐了,我吃饼干!”
我说:“饼干可以吃,但是得按照我们的约定,饭后半小时才可以吃。”
“哼,我现在就去吃!”
图图从我身上跳了下去,冲到客厅抱着饼干盒子准备打开,我也跟着他走了过去,他赶紧抱着饼干盒绕着餐桌跑开了。
“哈哈,你以为我抓不到你吗?”我大喊着,跟在他后面追了起来。
他一路跑着,又跑回了房间,爬上高低床,躲在上铺。我呢,也爬到扶梯那里,伸着手做出要去抓他的样子。他使劲往墙边躲,我就使劲伸长了手去抓他。他又抓起床上的被子,盖住我的头,我头顶着被子假装自己是一只怪兽,继续在空中挥舞着我的“魔爪”去抓他,一边抓一边喊着:“我抓到你啦!我抓到你啦!”就这样,我们一起玩起了“怪兽抓人”的游戏。大约两三分钟过后,我们就已经开心得忘记了刚才还在生着彼此的气呢!
“咦,图图,你不是说今天要去动物园的吗?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呀?”我问道。
“对哦,我还要给天天打电话呢!”
“好的,那我们先吃早餐吧。”
“好!”
于是,我们来到餐桌前吃起了饺子。我在心里默默的松了口气,今天的这个“饺子风波”总算是过去了。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还没有明白这个故事跟正面管教有什么关系吧!其实,这里面藏着正面管教一个十分重要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态度,叫做“先连接感情,再纠正行为(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
当孩子们做了什么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时,我们常常有的做法是:先讲道理,道理讲不听,就哄劝,哄劝还不奏效,那就来硬的,凶他一通甚至给他来一顿“竹笋炒肉”,最后事情也许按照我们的想法解决了,但是也已经闹得大人孩子筋疲力尽,甚至大闹一场最后却不了了之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7263/869e58b26ed7ffd3.jpg)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经说过,我最受欢迎的一句话是:“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其实,当我们面对这个观念时,大部分人都能够明白这的确很荒诞,然而,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仍然会不自觉的滑入上面提到的习惯性模式。而且我们还深信,我们是因为爱孩子,想让他们变得更好所以才这样做的。可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这样做时,孩子真的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爱”吗?
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试想一下: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时,我们是希望被老板说教一番臭骂一通呢,还是希望老板拍一下我们的肩膀说一句:“没关系,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争取下一次做得更好!”哪一种老板能够让你更加充满工作的动力呢?是的,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他们甚至比我们更需要这一点。因为孩子们的心是那么的单纯又透明,当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时,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向你展示他们所有的真诚、善良和美好。
所以,现在来想一想,生活中你跟孩子之间心连心的方式都有哪些呢?下一次,当你再遭遇来自孩子的挑战时,先不要急着要他马上立即必须改正,而是尝试着与他先连接,然后再看看会发生什么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7263/11e04f371764c19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