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除夕

作者: 崔斯特洛夫 | 来源:发表于2020-11-22 08:58 被阅读0次

            爆竹声中一岁除,千门万户入屠苏。在朋友圈里一片红黄蓝紫,符号堆叠造型各异,段子横生的祝福词中,度过了又一个除夕,从初一到十五红包依然在发只是形式变了而已,还引发了隔空大战,猴年上演了“二马”争锋。浓浓的商战占据了三屏(电视、电脑、手机),也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光,还把忙碌的正题也变成了三屏大战。难忘今宵年年都唱,但再也找不回心跳加速的狂热感觉。人人都抱着手机,可不管线上聊的多热烈,现实中依然有无尽的孤独感。

          微博微信的朋友圈里,每时每刻都有更新,或美食,或美景,或晒幸福虐死单身汪,或晒自拍美图还秀过了头;也晒杯具的堵车堵心又堵肺,也晒某个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如何好,就好像自己也成了那里的国民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得意感……然而,尽管晒的五花八门,也掩饰不了内心的孤寂,有些人甚至得了手机病,一会不看圈儿,好像就要被这个世界淘汰了一样。某天一起来被一张图片刷屏了,看到了不转就觉得自己out了。所谓的信息时代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偷走了人们真正的乐趣和心灵的归属感。

            一个经常刷圈的达人级微友突然在某次聚会上遇到,寒暄之后他就开始向我大倒苦水,经济环境不好,生意难做,上级叼毛,下级难管,家庭纠纷……我只能陪着他随声附和几句,偶尔开导。间隙,我好奇的问:那平时看你圈里发的段子都是挺开心的,每天乐的像个小2B,你那么幸福还跟我这扯啥呢?

          他一脸苦笑道,哥那是装2呢,这年头不装傻充愣装个2,炫个富,摆个小资的架子,自己不找点乐子谁还把咱当回事啊。我们拿着小工的工资,干着小时工的活,我们心里的苦谁能知道。哎——随着他一声长长的叹息也把我的思绪弄了个混乱不堪。

          遥想孩提时代,过年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有新衣服穿,也有好多美食,这些只有在过年时才吃的美食实在是令人心动。北方的年来的早源于天寒地冻的气候,每年农历十月天气转冷杀猪宰羊之后,就奠定了一个冬天的节奏,“腊八一过就是年”,准备年货也就从此拉开了帷幕。

          一笼屉又一笼屉的大白馒头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的排列着。红红绿绿的颜色在每个馒头上点一点,算是大功告成。炸麻花,炸年糕,这些都是要邻居之间互相帮衬着来的,也是个不小的仪式,干货一炸才算备好了重要的年货。南方是捣年糕捣麻糍,糕谐音“高”,有步步高,节节高升之意。所以糕在南北方都有重要的地位。但材料和做法却是不同,从材料上看,北方的年糕是用五谷(指稻、黍、稷(粟)、麦、菽(大豆)。)中的“黍”又称黄米,在古代黄河流域一带种植,很多南方人都没有见过。而南方的年糕,想必大家在《舌尖上的中国》也见过,是用稻米做的。从做法上说:黄米糕蒸出来用拳头蘸水捣,而南方的用石臼石锤捣。不善烹饪的我只能看到这些浅显的区别,但看到的是南北方人同样的对年的期盼和热情。

          北方的大馅饺子、牛羊猪,鸡鸭鱼……都是需要准备的食物,忙大半个月就为了准备正月的食物,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几乎不用现做饭。有人说,那做熟的食物不新鲜了,怎么办?我说你还是不了解北方,以前的北方平均气温-20多度,是纯天然的大冰箱,保存效果比冰箱还好。

          物质匮乏,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里,虽然大家都没有钱,日子过得清苦,可快乐反而很多。现如今日子比以前强了很多,可人们忙碌的时候也多。老话讲初几不出门,忌讳这忌讳那的。在商业社会里能打破的都打破了,能不遵守的都不怎么遵守了。一切以工作赚钱少耽误事儿为原则。

            过年回家,中国人的传统,每年几亿人次的大迁徙,却都是来去匆匆。儿女回家过的,老人去儿女家过的,商量好了去别的地方过得,出国旅游的,五花八门,可不变的中心就是:团圆。

          年越过越淡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大家都在找“年”,找年的感觉,其实是在找我们许久前丢失的东西,也许我们的下一代,只能体会到过年就是压岁钱多了,美食聚会多了,玩手机电脑的时间和机会多了。仅此而已,至于啥叫年,有啥仪式,必须准备啥东西,有那些禁忌……也许他们真的就不知道了,只把年当做一个大而短促的“party”。以后到他们过年时连“年”都不会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年的除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tu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