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导读六十三|《书店风景》

导读六十三|《书店风景》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10:32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是号称华文世界第一本以西方书店为报导的书籍,它是于1999年出版的,在当时的中国,这本书还是比较具有开创意义的,因为在当时好像没有人去干这样的一件事,而这个作者呢,由于经常去美国,而且呢,对书店实在太喜欢了,以至于,每次去旅游的时候,最后变成了去书店观光浏览。

    那么,后来就有人建议她,就是把自己在书店里面的一些见闻,或者说自己见过的哪些书店,记录在册,然后出书,她自己觉得这想法也挺不错的,所以出了这本书。

    在个人看来,就是说对于一个特别喜欢阅读的人,似乎就一定会是书店里面的这种常客,但是,由于现在这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线上电子阅读的形式的出现,很多人其实已经不会再去书店了,他通过自己的手机就能去读完一本书。

    那么,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喜欢书的人或者说喜欢阅读的人,他去书店到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在书店里面去阅读一本书和你在这个手机上去阅读一本电子书,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对于一个算勉强读了一些书的人而言的话,自己之前一直是在网上买书阅读,后来就是一直在网上读电子书,我是几乎没有去过这种书店去阅读过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无论自己是去书店阅读,还是自己在网上买书阅读,亦或者自己去读电子书,对我而言,没什么区别。


    因为它们都可以帮助自己达成一种对知识本身的猎奇或者说好奇,至于书籍本身,它以怎样的形式,怎样的样态存在?或者说,我处在何等环境当中去获取知识,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

    所以,在我之前的思维观念里,就是去书店阅读,不构成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力。但是,我自己对书店一直非常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在于它是一个可以让自己阅读的神圣地方,而更多的是在于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一种文化场景。

    这种文化场景是自己可以未来理想的或者期待的,假如未来自己拥有一家这种书店,可以把自己喜欢读的书都摆在那上面,整个空间布局也特别具有艺术美感,然后,周六日空闲之时,可以与自己的书友谈资,比如谈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者说自己在读什么书之类的。

    这个是我特别向往的,我并不是把他当成一个阅读的一种空间来看,而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种自己日常生活或者说工作的这这种场景,这个场景本身定义了我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我对书店会特别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此,但是我自己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线下体验过书店的这种文化场景。但是,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去书店一探究竟的那种冲动就已然要变成实际行动了。

    因为透过本书可以发现书店居然能够这么好玩,或者说这么有意思,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在里面,这个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


    不过,很可惜的是我读的书是电子版,他并没有这个实体书中,这个作者提到的他去过的那些书店的实体图片,这个非常可惜,我们见不到他们那些最真实的这种场景是怎么样子的,而且呢,她举的这些书店呢,很多呢,其实已经关闭了。

    也就说,再也没有可能去看看了,不过呢,本书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在他在一些书店没有倒闭之前或者说在一些书店正值风光神圣之际,这个作者就去把这些书店的故故事,或者说书店当时的一些动态,就把它记录了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那么这种方式呢,让我们能够去记得,就说在那个时间段,有这样一个书店存在过,还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那么,本书的这种章节脉络也不是就是说特别难,作者自己有一个简单的这种划分。第一部分,就是说那种地标书店,也就是在美国或者说其他国家的这种某个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书店,第二部分,它讲的是一些主题书店,这主题书店呢,就是比方说以这个美食为主题的书店,还有以这种狗为主题的这种书店,这一部分也非常有意思。

    还有第三部分呢,就是一些二手书店一些古董书店等等,反正呢,通篇无论是主题书店还是地标书店,亦或者是这种二手书店,其实都是在都是在讲书店,那我们本篇导读就选择书中三个书店来简单聊一聊。

    我们聊的第一个书店是这个法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这个莎士比亚书店的这名字呢是个简称,其实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莎士比亚及同伴,所谓这个同伴呢,指的是对以莎士比亚为代表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爱好者。


    这个若用中文的翻译来看的话,比较不好读,所以说只用这个简称,叫莎士比亚书店。那么,这个莎士比亚书店地故事,确实令人感到动容!最开始,是在二战时有一个女孩叫思薇雅,她是美国人,但是从小对法国巴黎那特别迷恋,所以,就去那个地方的大学进修文学,然后呢,在那个地方,认识了一个开书店的老板莫霓耶,于是自己也萌生出了这个开书店的想法,所以说,这个莎士比亚的书店就出现了。

    这家书店,从一开始就非常不平凡,因为它汇聚了一些世界级的这些文化精英。比如:有大画家毕加索,大作家乔伊斯等等,他们这群人汇聚在这个地方除了看书之外,最主要是大家一起去讨论一些话公共话题等等。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于这个其中有一个作家的一本书,乔伊斯的这个尤里西斯,这本书,当时个个这种出版社都拒绝出版这本书,但是,由于这个作家跟这个的书店老板特别熟识,然后这家老板思薇娅就出版了这本书,后来这本书震惊世界文坛,到现在都被奉为天书一般的这种著作,所以,我觉得这个书店老板,当时这一行为所做的这种文化贡献何其之大。

    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娜翠进攻了这个地方,美国那些大使馆的人希望这个书店老板回国,但是,她自己不愿意回国,要留在这个书店,跟自己的这些书店的好友一起度过这个难关。结果,有一天一个德国娜翠军官想买一本,这个乔伊斯的书,但她不卖,然后,这个军官就准备要把她这个店抄家。

    不过,他没抄成,因思薇娅提前就把这些书都已经转移走了,但是,这个得军官,把她带走了,然后关了六个月。待她出狱之后,她就再也不想这个开书店了,后来,这个人没多过多久就去世了。


    但是这个书店的传说,却并没有随着这个思维雅的去世而去世。因为,后来,就是说,又有一个美国文艺青年,惠特曼来到了这个地方,当时他自己开了一家书店,也汇集了一批这些主流文化精英,都是世界级地小说,剧作家等等。但后来,他就把这个店名字,改成了莎士比亚,也许这是他一种对莎士比亚书店的一种纪念方式,而且特别有实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他自己女儿都命名为思维雅。

    那么,这个时候的莎士比亚书店,在我看来,就是我自己心之所向地理想生活场所,他这个书店,既有提供给一些这些过往的旅人睡觉的地方,就你可以在这个地方看看书,睡睡觉,然后呢,还有这种周末的时候,品茶的时间,周一晚上,大家就是在户外去朗读诗歌,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你看这种生活方式是特别美好的。

    后来呀,还有很多这种电影取景,比方说,这个《爱在巴黎日落时》就取了这个书店的镜头,还有什么记者,曾经逃离自己的家乡来到这儿,在这里留宿了好多天,然后呢,用记者的眼光写了一本书等等。

    也许这个书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甚至连作者自己本身也不知道的故事,但是,从我们可知的这些故事当中来看这个书店,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跟这种阅读者本身这种生命的联系或者生活方式的一种体体现,我觉得是最令我触动的。这个书店在后来的命运,是被一个另一个书商买下了,但是现在不知道他还存在否。

    不过,在当时作者那个时代,就这种地标书店还是挺多的,这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例子, 但是在现在来看的话,可能我自己感觉是越来越少,或者说非常凋零的,因为这种线上的这种冲击还有线下的这种连锁店形式的这种书店,让这一类的这独立的书店书店,几乎就难以生存下去。


    第二个,主题书店。这个作者在主题书店这一节也选了很多,有这个美食为主题的,还有这个,喜欢以狗主题的书店,还有什么这种女性文学为主题的书店等等。我在这里就简单举一个,以美食为主题的这个书店。

    这家书店的主人是一个这个家庭主妇,但是当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食谱很难找,所以说,他当时就开了一家厨房书屋这样的一个书店,就是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去搜集各种这样的食谱。

    然后,这家书店在短短十年之间,就发展成了,拥有12国语言,8500种这种烹饪书籍,无论是通俗的还是冷门的,基本上都收纳在内。而且这个书店还开设了一个这种现代厨房,有专门的厨师就按照食谱来做菜,然后给这些看书的这些顾客吃。

    然后,她还会专门邀请这些食谱的作者来到这个书店现身说法,然后按照他自己写的食谱上去做菜,顾客可以试吃,或者向他们请教学习等等。

    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成了这种美食爱好者们,一些厨师,还有一些美食评论家们的一个汇集交流之地。后来,这家书店的老板老了,就是也交给其他人去经营了,但是在作者写的那个时候,它还一直存在的。


    其实,这种主题书店,特别有意思,就是说,根据某一个主题美食或者说刚才讲到女性文学这种主题,所构建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这种书店,其实是能够去吸引到一批特定的这种人群的,而且这群人把这个地方,也当成了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大家在一起交流聊天学习,这也是我理想中书店的一种样子。

    第三个,就是这种二手书店,古董书店。书中提到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就是伦敦的史库博书店。这个书店的创始人,他祖上是中国福州人,但是他自己小的时候从澳大利亚长大,然后到马来西亚念大学,然后又到英国去念商科,他是到英国伦敦上学念商科的时候,在那个伦敦很多书店那条街,查令十字街,他发现就很多这种书店的员工,可能学识还不如他,所以说,他就毛遂自荐然后去一家书店去坐起了这种店员,后来慢慢的就开了这家书店。

    有意思的是这家书店的店主人,热衷于喜欢以中国为主题的古籍,而且他自己也出成立了出版社,出版东南亚那些作家以英文方式书写的一些作品。只是后来这个书店,因为这个地租太贵,所以说不得已搬家了,但是搬家的地方,这个选址很不错,是这个布鲁姆斯文化圈所在地,那这个圈里面,有很多那种主流文化精英,像经济学的凯恩斯,美学家克里夫等等。

    后来,这个书店还是由于经济原因,这个创始人艾克开不下去了,就卖给了其他一个人,这个人叫克里斯,是牛津克里斯大学的退休教授,他平时特别喜欢爱书藏书,有一次,就是他们这个大学,就是要销毁一批医学,精神病学,这一类的书籍,他自己是这个专业的,而且喜欢这方面的书,所以他就不忍心,就把这些书收集起来了。


    然后,他们一些亲朋好友发现这个克里斯,喜欢收藏这些书,于是他们就把自己不要的一些书,就全都给了他,之后,他就越收越多,越收越多,最后,不得已就成立一家书店公司,然后专门去做这方面的事情。

    他还在网上卖书,就是把这些书还要上传到网上,当时他电脑里的资料就是有55万册了,这还不算大学这些实体书库。

    以上,就是我选择的这三个比较简短的这些有关书店的这些故事,其实透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来,就是说这些书店本身的这些境遇,它跟一般的这种生意不一样。虽然,它本质上也是一门生意,但是他更多的寄托了,这种人文价值,人文意义,人文精神在里面,所以,有人说,这个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但是,现在的这种书店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像这种独立书店,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以及在这种线下零售连锁店的这种书店的从经营模式的冲击之下,它本身已经倒了一批了,像现在又受疫情的影响,更是倒了一批非常有名的书店。

    最为特别可惜的是,我自己在网上就发现研究书店这种方面的资料或者书籍特别至少,甚至是说连开一家书店怎么经营的书,这些都特别至少。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这种能力有限没有找到,还是说,书店已经成了我们就光去哀叹的一种事物的,谁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也没有何等法子可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感觉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它本身是有这种主流文化精英这种特质的,好像就不是为普罗大众群体阅读服务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一种误解,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书店最终是面向大众的。

    更具体而言,它应该是大众生活当中的某种具体文化场景,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由这个具体的文化场景来反向定义了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他自己对这种文化价值的追求,理想价值的追求,对知识的无穷探索,都能够在这种文化场景里面自由平等地得到满足。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借用书中一句话,“我试着告诉你一个感性的故事,这是一个历经岁月的古老故事,关于我们在过程中如何坚忍、生存,并且擅用我们仅有的智慧与正直,创造所能拥有的一切。……也许我们小小的贡献,在几亿人中,会让有些人激赏我们所企图保存的传统;人生短暂,但愿我们未来回首,也能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与诸君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六十三|《书店风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zn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