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明瑰宝,其对国人的影响力是无可比拟的。无论什么时期、无论在哪?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上至白须老翁,下至幼齿孩童,多多少少都能念上几句。诗词的书,家家都会有几本,闲暇之余,随手翻来阅读,就会发现似乎自己的每一种情感、心志都能在诗词中找到,细细品味,竟化成心灵的寄托和明灯,使人为之感怀,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我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喜静不喜动,但情感还算丰富。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比起诗来我更喜欢词。因为相比唐诗的大气荡漾、明媚爽朗,宋词更多了一份缠绵温婉、曲转柔肠,如山涧清溪、潺潺流水。如果说唐诗是明月美酒,那么宋词就是香茗清风。一个浓烈,一个淡雅,但都能让人为之沉醉,只是醉的方式不同。
记得二十岁读成校时,隔壁宿舍的同学每早天不亮,就在窗口朗诵: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开始总觉的是儿女情长扰人清梦,烦恼的很。忽有一天,她念“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半梦半醒间,脑海中显现出山水落叶图,细细想着,这不正是家乡秋景、离乡情怀吗?竟如此贴切,心中感慨词意的绝妙之处,万千思绪随着娓娓动听的宋词越飘越远。从此迷上读词,从古词中寻找世间之美、情感之境,一发不可收拾。
词真正形成的时间是唐中期,晚唐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两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北宋初期的词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清素淡雅似婉约派为主。后以范仲淹、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词人以家国人文之情怀,创造了笔墨酣畅、真性洒脱的豪放派词,至此婉约与豪放成为宋词创作的最高流派。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作。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是婉约派的作品。
宋朝,因词而绚丽多姿。既有关西大汉满腹悲怀吟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也有宫闱琴女泪洒珠帘弹奏“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这就是宋词,或激情澎湃,或百转千回;有脉脉的儿女情长,也有满腔的爱国热血。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晏殊等一大批词人,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忧国忧民的情怀,创造出流芳百世的词句。
宋词是美好的,其之美,在于意境。或写景述怀,抒发人生感悟;或相思铭心,咏物寄情;或爱国豪情,谈史怀古。就如雅致的水墨丹青,丹青色虽沉却不易泯灭,其内心抒发的情感,久久令人回味。可以举杯邀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俞盐酾酒临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重阳赏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或是少年轻狂,阁楼听雨,红烛昏罗帐,点滴到天明。有女儿心思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也有壮志豪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长调短令,起承转合,词人通过情感意境的抒写,将心中所念、家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习总书记在谈论古代诗词时说过: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宋词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文字魅力,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宋词鉴赏》我看过很多遍,工作之余、或临睡前总会阅读一两首。墨香古色的文字跃然于淡黄色的素纸上,留下别样的情怀。
阅读宋词不仅能帮我们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更是对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我们华夏子孙,要做的不仅仅是铭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要领会其精髓并发扬光大。于我,就从每天读一首诗词做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