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班会,上课前收到宿舍生活老师发来的图片,男生309宿舍垃圾遍地,我看了立刻怒气冲冲,叫了309的宿舍长出来,他说他和另外两名同学,下午放学回宿舍吃零食,想着晚上公寓不会检查,就直接扔地上没有打扫卫生。
由此我想到了敬畏。
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跟你们讲,不能做的事情坚决不要去做,有些事情,你觉得不会发生,可是碰巧就发生了,对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
因为就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与我们尚未搞明白的知识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一个人越无知,越会缺乏敬畏之心。
有一位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教授带领他的学生进入了一间漆黑无比的小房,然后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做一个试验。首先,请在我的引导下走到房间的那一边。”
说完,教授便带领学生依次走了过去。等大家都成功到达房间的另一侧之后,教授打开了房间的一盏灯。顿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原来,这间房的地面居然是一个大坑,坑里养着无数条形态各异的毒蛇,大坑上方搭着一座扁扁的独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来的。
“现在,你们当中有谁愿意再走一遍?”教授转身问学生。
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两个胆大的站了出来,但速度慢了很多。
开始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能依次走过去,很简单的道理,那是因为无知——对下面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也就无畏。一旦意识到危险,自然也就没那么从容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的文化,民谚有句话:"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孔夫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说的是敬畏之心对于言行的匡正作用。
而明代的大学者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至于荀子、韩非子等人也有不少关于敬畏的论述。
所谓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敬重又害怕"。
其实说到这里,我觉得,一个人要有敬畏之心,最重要的是承认自己无知。
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始终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知,那是不可能有什么敬畏之心的。
那么,怎样去破除呢?
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要多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扩充自己的认知边界,除了认知范围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尽量做到让自己的认知准确客观,以及有一定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