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自从每天忙于录音开始,已经好久没有写文章了,放下了笔头,耍起了嘴头。总之,好像不发出你的声音就找不到存在感一样。或许是文人的通病。
这个病好像也有这个病的好处,不是谁都能得这个病的。看来很有特殊性。诗经小组线下的第一次见面会结束了。看了陈老师写的那种纯粹的文章,好像也受点感染。这么久了不发表点看法怪痒痒,诗大序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看来情动于中不形于言要憋死的。
诗经小组学习这么久实际就是觉得这个群体越来越亲近,虽然不像国学小组那样有每周的面对面交流,但是线上活动很频繁,让人觉得这个群体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个群体的人是可亲可敬的。孔子言:“观其所聚,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也,“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样一群不把声色货利、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的纯粹的读书人在外人看来是有点傻。可惜这个世界要是傻人再多一些,聪明的人再少些,也不至于有那么的祸乱相因。
陈老师的一句话特美,就是这群人到一处不说话,安静坐一个下午,安然享受彼此的存在就是一种极美的事情。诗经就是这样以一种曲折婉转的方式在向我们揭开人性内在的真实之美。为什么赞美,为什么讽刺?仔细推敲每个人心中的善恶美丑的标准实际是一致的,一致的才让人觉得骂的对,赞的对。而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美而不谄。
而这种一致性在哪?就是“性”,天性,与生俱来,人人都有,而且人人一致。所以哲学家康德就是由此而提出“把你的私欲拔除以后,所有人的推理判断趋向于一致,就是纯粹理性”岂不知,中国人三王五帝,圣人们早就提出“维精维一,允执厥中”,“天命之谓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哪一样不是因性而感,因感而生情,发乎情,止乎礼义。美哉!诗!美哉!这帮人!美哉!继续!
转发《诗经》群卢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