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废丘、水淹七军、引漳灌邺等水攻经典战役,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那么,古代外国是否同样将水攻运用到战场上?
国外运用水攻的条件与中国基本相同
水攻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运用,最基本的条件都是大同小异的,一句话:“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建设队伍强大。
水攻修建涉及到挖掘壕沟、修筑堤坝等工程,也就决定了军队需要一支工兵队伍,以快速、高质地完成工程建设、改造。
2、自然条件适合。
一是地形,因为水往低处流,而且大体量的水向下冲击会更有力量,水高城低的地势也就显得很重要;
二是地质,而各国的地质条件、石头、土质的硬度等方面又有所不同,这对工程的开挖以及城池的建造都有影响,是决定能否水攻的根本条件;
三是水量,水的体量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动水攻,这就要求城池或战场附近的河流要有充足水流,作为进攻士兵的替代。
3、防止敌人破坏。
工程非一日之功,必须要做好充足的防御,若在建设中途被敌人发现并破坏,也就前功尽弃。
这就要求水攻工程建造出其不意,前期工作要隐蔽。避免敌人以各种手段破解水攻。
地形相似,战术也相似
国外采取水攻基本条件与中国类似,那么他们发动水攻的战术呢?
若存在的地形与中国类似,那么国外采取的水攻策略,差距是不至于太大的,因为要攻城破敌的思路的一致的。
如战国时代的日本,当时的名将羽柴秀吉(后来的“太阁”丰臣秀吉)在帮织田信长压制毛利家时,对毛利家的备中高松城进行包围,并成功发动水攻,就是“水淹备中高松城”,最终使守将清水宗治切腹,与毛利家和谈。
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备中高松城的地势,它是一座平城,三面环山,并且地势泥泞,多沼泽,处于盆地之中,易守难攻。
但城池位于低地之中,实际上只要围而不打就麻烦了。
羽柴秀吉于备中高松城南面修筑堤坝,使备中高松城处于四面高地之中。之后立即凿开了附近足守川的堤坝,足守川的河水灌入低地,备中高松城顿时变成了人工湖中的一座孤岛。
当然,除此之外,日本战国对中国的历史以及《孙子兵法》等兵法、战术都极其崇拜,因此会参考中国古代的打法,作战风格也会有所类似。
地形、文化不同,也是重要影响
大家都知道,欧洲文化、地形与中国有较大差距,没有那么多与中国类似的水攻地形以及大量的水量。
那么,没有合适的地形,欧洲人也就没法轻易地发动水攻,而且他们的水资源与中国存在较大差距,若过于随意浪费,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另外,欧洲的文化、战略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他们的城墙不如中国的高大,因此倾向于制造攻城器械,实际作用更为明显。
因此,国外也是有采取水攻作战的情况,但是没有古代中国的频率那么高,也没有特大型的场面,毕竟地理等多方面条件存在限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