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将近,教育局抽调几位下乡去教学督导,不在一办公室的我们几位这回可有了说话的机会。在休息期间我们聊起了我们这里的张氏祠堂,它是一个很大的祠堂,年底全国各地的人专程来到这个小县城祭祖的。我们聊到一个姓氏要想逐渐强大,一定会有一些精神文化在世代传承并改进,有了家族文化这个姓氏就有了精髓,就有了凝聚力。他们俩人说到各自家庭也有自己的精华在向后代延续,如“孝”,并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每逢自己过生日时,一定会给自己的母亲打个电话,不管电话内容是什么,但自己明白为了感谢或慰问带给自己生命的母亲;比如“勤“,从自身做起勤快、身体力行。听到这些,笔者想,其实每个家族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聚集可传承、对后代起推动作用的几点时代相传,这不就是家训吗。可惜儿子都上大学了我们从也没谈起过家训这个问题。听到他们是怎么和儿子交流家训的场景,心里暗想,等这几天孩子放年假回家时一定和他谈谈,一方面是总结提炼我们的个人优势,另一方面是增加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儿子回来了,我们两口子倍儿高兴,好饭好菜不用说,儿子也给我们说说学校的事,说说回家时因为疫情查得紧,路上遇到的各种场景,温馨幸福感油然而生。今天早上,老公做着饭,于是我就把儿子喊过来说谈谈。儿子不情愿,因为我一主动喊他一般都是讲道理,没办法,老师就这样,喜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道理那种。还没等我说完,儿子扭头就想去他屋,嘴里嘟囔着:我知道,别管了,什么下一代!气得我干瞪眼。想好的举家励志表决心的场景化为泡影了。后来想想其实儿子本身做的也不错,到了什么母亲节、父亲节了都给我们打个电话,祝贺一下,没事了还打电话嘱咐他的奶奶天冷了要多穿点衣服,让爷爷想着给奶奶按摩按摩生病的腰了,在自己学习中也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从小没督促过他类似做作业什么的。现在考上了985,双一流的学校,半年回家一次,在学校遇到的任何事,我们也看不到、摸不着、更别提帮助他了,还不是他自己解决。人家什么事做都做好了,我的这个人云亦云的想法,他根本看不到,算了,臭孩子长大了,随他们想法去吧。
可能看到我不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子过来又找话题给我说了一会,不高兴烟消云散了,唉,这家伙,和自己孩子恼不起来的,因为这可是亲儿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