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81248/c45d6abef1d609df.jpeg)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喜欢争对错,不知道是什么心理,但总感觉不争就意味着自己处于弱势,没面子,被压一头的感觉,但是争了,事后又觉得没有意义,如果争赢了,还会有内疚感,感觉对方可怜。所以争对错也许只是想发泄情绪,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观察自己和他人之后,我总结了几点喜欢争对错的心理。
1、心理年龄
现在网络上很流行这么几句话:孩子才做选择,孩子才争对错,孩子才做比较。意思就是这些行为孩子才会做,都是不成熟的行为,争对错也在其中。心理学专家曾奇峰也说过:如果总是喜欢争对错,也许你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五岁。
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越小的孩子越喜欢争对错,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这么做不对,应该这么做。”“你吃了我的东西,你就是坏人。”“你不听我的,你就是错的”。这些单纯的判断方式,都是幼儿期孩子的思维认知,如果成年人还停留在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里,确实很像孩子。
越亲密的关系越禁忌争论对错,因为双方越想赢,那么问题就越无解,而亲密关系的核心是“亲密”,是向对方靠拢,而不是为了输赢把彼此推开。有一句经典的话可以概括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如果总是争对错,你就已经输了。
2、自恋
自恋有健康自恋和过度自恋之分,健康自恋是爱自己的表现,喜欢自己,对自己基本满意,利用防御机制保护自己,这些都是健康的自恋。而过度自恋则是不健康的,比如过度在乎自己,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而做出过分的行为等。
争对错也是维护自恋的一种表现:我必须要赢,否则我的自恋会受挫,我输了的话我整个人都是不好的,也显得很没面子。
3、偏执
偏执型人格也是自恋的一种人格特征,要么对要么错,二元对立。偏执的人看似是维护自恋,其实是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全能自恋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来的,处于这个时期的婴儿,和妈妈是共生的关系,当婴儿发出指令,妈妈就要听我的,否则就是坏妈妈。偏执也许还停留在“共生期”。
偏执的人也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如果与他人意见相左,偏执的人还会与人为敌——如果你不听我的,你就是错的,你就是我的对手。“必须听我的,”其实就是在实施控制。
4、边界不清
争对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要求对方听自己的,不管他人的感受,压制他人的需求,这是一种边界不清的表现。争执的时候,看不到对方这个人,也不在乎事件的轻重,仅仅是一种权力之争,赢了对方我就会有力量。
如果边界清晰,那么遇到冲突的时候就会是另一番风景,而且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边界清晰的两个人,会把问题仅仅看作是问题,你为你的行为负责,我为我的行为负责,我们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尊重彼此的想法,允许有分歧,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边界清晰的两个人,不会纠结于对错,因为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要在底线之上,都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也许这才是一种成熟的人格。
不论我们是何种原因停留在幼儿期的心理年龄,想争论对错的时候,如果总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你不要像个孩子一样,也许我们就不会再重蹈覆辙,解决冲突的思路也会清晰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