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男士还是女士,既自信又谦虚的人容易受人欢迎,也更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因为这种人表里比较一致,懂得实事求是,待人处事设身处地且有礼有节,言行举止温润如玉。相比之下,自负又自卑的人常常遭人怀疑与讨厌,也会被人轻视,因为这种人表里不一,虚伪矫情,自我中心,主观臆断,浅薄浮夸甚至蛮横无理。
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种性格与人格的成分,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自信为主,还是自负与自卑为主,一般视他身上这三种因素的占比而定。世上没有极端与始终自信或自负的人,却有着极其自卑的人。
生活中,自信与自负很容易被人们混淆。人不到一定年龄,缺乏丰厚阅历,未经长期的艰难、磨练、思考和内省,就难以识别自己和他人身上的自信和自负,更容易把自己的自负认作为是自信,把别人的自信看成自负。
人的自信来长期的勤奋、刻苦、好学、深思、自省、包容与革新以及由此获得的实力;自负则来自于一个人的懒惰、放纵、愚昧、浅薄、骄傲、嫉妒与固执。自负是经过乔装打扮的自卑,自卑则是放弃了进取与改进的自暴自弃。
自信的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襟怀坦白、有理有节并且润物无声。自负的人为了名利双收,同时掩盖内心的贫乏和空洞,待人接物夸夸其谈、矫揉造作、小题大做并且哗众取宠。当遭遇利益攸关时刻,自负者还会撕下平日伪善的面具,原形毕露地声嘶力竭,显得吃相非常难看。
当人走过千山万水,读过汗牛充栋的书籍,经常与书本中的人类精神大师与先知们神交,同时对于宇宙、自然、社会和自我等人生根本问题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与不断反省,到了能够比较真实地看待世界、他人和自我的年龄或人生阶段,他的自负与自卑会日益减少,自信也会逐渐地向上生长。
反之,人如果整天无所事事,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鼠目寸光,或者空有野心没有理想,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怀着敌意猜测邻人,并且经常严以待人,宽以责己,见不得他人比自己优秀,那么他会披上用自负和自卑的材料打造的脆弱盔甲。尽管其生命还在世上延续,但是他的心灵却如洞穴般阴暗潮湿,和洞穴外生动以及丰富多彩的世界恰成鲜明的对比,和阳光灿烂的晴空显得格格不入。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依然没有学会真实地看待自我,依然不懂得客观地观察和认识世界,依然不懂得与时俱进,对自己进行持续改进,那么他就会消耗掉年轻时因为身强力壮、耳聪目明、精明强干或者高颜值等的加持而保留的那份自信。随着他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反而会因为自卑转化而来的自负,变得更加无知无畏、刚愎自用和故步自封,或者走向不思进取、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甚至万念俱灰的境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实地看待自我?这是一个比较奥妙的问题。
记得佛祖释迦摩尼曾说:“你眼中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真正的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
现代心理学也发现类似的规律,心理学者分析道:“因为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内心投影出来的镜子,才是你的人格阴影”。这就好比你搀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有一位在马路同一侧的小偷认为你居心不良,有偷窃老奶奶身上东西的嫌疑;但是马路对面走来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他第一直觉就相信你是在学雷锋做好事。
所以人最便于了解自己的方法是,当静下心来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眼中的别人,多想想自己的左邻右舍和同事朋友,多回忆自己每天遇见的陌生人,辨析一下自己心中那些出乎他们实际言行的,以主观揣测为主的判断。
世上各方面很优秀的人,也会有一些被虚荣心笼罩而迷失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时刻。或许有人听过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演义故事:苏东坡在再次被贬瓜州后,得知金山寺内有一法号叫佛印的和尚很有名,于是上山去庙里拜会。两人相见后,大部分时间都是东坡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学问与思想,佛印和尚只在一边静听。见到和尚长时间很少发言,苏东坡觉得此人无甚学问见识,可能是为混饭吃到庙里滥竽充数的。当谈论起佛事时,佛印和尚顺便问道:“在先生眼中,老衲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东坡心中正充满鄙视,听罢即随口答:“在平常人看来,你会谈点经论点道似有点本事,但那是因这些人浅薄,实际上你也是故弄玄虚,混口饭吃为目的”。和尚听后笑不作声,东坡见状更以为自己道出了实情,就乘兴追问:“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衲自愧不如。”佛印立刻答道。回到家中,苏东波洋洋得意地把刚才拜见有名和尚的对话,一五一十地讲给小妹听,苏小妹听后笑得喷饭,说“你一个人夸夸其谈,又贬低了和尚,但他不仅不生气反赞了你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修养?明明是你反过来被佛印看笑话了”。苏东坡听后大悟,此后跟佛印和尚成了莫逆之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