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汉族,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到东北后,化名张贯一,乃超,杨靖宇为其常用化名,河南省确山人。
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抗日战争名将,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中共满州省委的军委代理书记。
1940年1月杨靖宇率部队被关东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但据称被一个参谋出卖,他所率的60多人被发现。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时年35岁。
1946年2月14日东北人民政府将濛江县命名为靖宇县。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合葬在为他专门建立的通化市靖宇陵园。
杨靖宇牺牲后,日伪军将杨靖宇的遗体拉回濛江县城日本古见联队大队部,伪警察署官员找来叛徒程斌和张秀峰前来辨认,证明确是杨靖宇无疑。还让随军记者拍了不少照片。当晚杨靖宇的遗体就存放在古见联队司令部的一间空屋子里,院内放了不少岗哨加强警戒。2月24日凌晨4点多钟,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让叛徒程斌找来讨伐队的部下抬来铡刀,王佐华、张奚若分别抱着杨靖宇的头和腿,抬到铡刀上,由白万仁执铡刀,将杨靖宇的头颅铡下。岸谷隆一郎抽出指挥刀亲自剖开了杨靖宇的腹部,探查杨靖宇究竟吃的什么东西,使他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如此英勇善战。看里面根本没有一粒粮食,他就叫两个日本兵用盘子端着切下的胃,送到濛江县医生洪宝源那里进行化验。经过化验得知,胃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草根和棉絮,有的棉花明显是刚吃进去的,一团一团的还没变样。得知这个结果后,连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敌人将杨靖宇的头颅装在一个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35厘米、前面安有玻璃的木箱里,用汽车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在各学校、街道示众,做演讲宣传,并在通化师范学校举行“庆贺”活动。之后又到所属各县示众。后来,杨靖宇的头颅被送到伪满洲国的新京(长春)。
杨靖宇的头颅被送到新京不久,日本关东军699部队长、南地区军警宪特“讨伐”司令官野副昌德说,自从杨靖宇牺牲后,他接连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一闭上眼睛就有一只大手在他的脸上划来划去,一边划拉一边喊:还我头来!还我头来!为此,岸谷隆一要求濛江县警务科长王世洪一定要千方百计找到杨靖宇的遗体,全尸安葬。最后,在原古见司令部的后院挖出了杨靖宇将军的尸身。因为没有头颅,他们就在当地找了两个木匠,两个人找来一块楸木,刻上眼睛、鼻子和嘴,算做杨靖宇的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