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从2013年提出转型升级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转型的基本架构完成了,却面临比转型过程还要更大的困境。这就是我所谓的后转型时期的企业困境。
转型成功自然会皆大欢喜,我们不必说了。可是什么是衡量成功的标准呢?在达到标准前,老板能承受多长时间呢?
我们且看存在哪些困境。
1、市场困境 2、文化困境 3、管理困境 4、融资困境
(一)转型背景
我们公司的转型,是在原有语言服务业务的基础上,向国际化信息服务转型。转型前后,业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转型后的业务又有更高的附加值,这项新业务在国内是一种较新的服务模式,客户对它的认知较为有限。我是转型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也非常认可老板的理念。
新业务与原业务之间的区别也是比较大的。新业务除了对语言处理能力仍然有需求之外,还加入了了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数据挖掘等IT技术成分。
新业务的开展,尤其是研发部分的开展,基本用不到原有业务的员工,因此几乎是完全新建团队。此类人员的薪酬待遇是远高于语言服务业务相关人员的。而在新业务没有产生盈利之前,老板只有勒紧裤带,把原有业务的收入投入到新业务中。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资金短缺,工资欠发的情况。
到了2015年,在多种原因的促使下,导致原有业务的骨干纷纷离职,员工离职率达到了30%,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新员工补充不到位,两年下来原有业务的人员下降为原来的50~60%。
转型过程是激烈的,又经过了两年之后,完成了公司组织架构的重组,两个业务分属两个全资子公司。人员也基本稳定了,新业务的人员也都到位,并初步进入有营收的阶段。
我们暂且以此为转型期和后转型期的分界线。
(二)后转型期的四大困境
在进入后转型期之后,企业面临的困境虽然不再是激烈的人员变动,资金极度短缺,但是,此时的困境却是更加深层次,更加无法快速解决的。
1、市场困境
新业务的开展需要借助原有客户资源。原有的语言服务业务,也就是翻译业务,在客户圈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客户也都较为认可。在现有客户向他的同事推荐我们公司新业务时,首先的介绍就是这家翻译公司如何如何。这导致客户方新业务的潜在需求者,对于新业务的认知仍然回到翻译服务上,基本忽略了新业务的附加值。
简而言之一句话,原有业务对新业务的开展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起到了消极的背书效果。
反思这一情况,我认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新业务的营销策划、实施、销售人员没有清晰地把产品描述好,尤其是以一种让客户可以快速理解和产生需求的方式。第二,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出,需要一个新的品牌,新的形象,摆脱原有业务的影响。
2、文化困境
企业的人员、资金、业务模式的变化,都影响到了企业文化。我曾经跟老板说过,有些同事的存在,最大的意义在于传承企业文化。虽然这是一句感性的话,我认为没有错。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我认为那些已经完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言传身教新员工的同事,不断离开。
在人员的更替中,企业文化逐渐变味了。一旦变味,就很难扭转。因此在后转型时期,如何建立适合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变成了放在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比如,原来的吃喝团文化,是由中层的项目经理们去开展团建,增强战斗力。而现在,新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人员,更在乎的是老板的心思,而不重视员工的感受。某些老板欣赏的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的迟到、早退等日常行为毫不在意,让HR头疼不已。
重建企业文化,不是恢复原有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转型来说,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成立一个完全独立,与原有业务完全切割开的公司。新旧业务之间存在普遍的共用资源的情况。这对于重建企业文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考虑解决办法可能有二。其一,在财务制度上进行切割设计。不论新业务盈利与否,老板和管理层都应该按照创业的思维进行运作,不论股权融资还是抵押贷款。这样,两个公司可以分别构建不同的企业文件。我认为这是下策。其二,提炼两个业务的共性,从共性下手,构建企业文化。
3、管理困境
转型过程中,一批管理骨干,包括高层离职,给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
在进入后转型期后,管理困境有增无减。如果说转型过程中管理层的分歧是围绕未来的分歧,那么,后转型时期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当下问题。
当前,新业务产品和技术不够成熟,市场没有打开,缺乏资金等等问题,让老板和管理层投入了120%的精力,对于原有业务的投入少得可怜。
在此背景下,原有业务出现了大幅下滑。在人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出现了下滑。我经过思考,认为存在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转型期负面影响的延迟反映;第二,员工工作积极性、效率出现了问题;第三,管理缺位。
在翻译行业,培养一个业务骨干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我们客户对于服务的要求。在人员离职后,从重新招聘员工,到培养成熟之前,生产能力毫无疑问是下降的。
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其行业的精神、性格特点,只有配合适当的企业文化,才能调动起最佳的生产状态。一旦企业文化受到冲击,业务自然受到影响。
管理层集体扑到新业务上之后,对于原有业务缺乏持续稳定的管理,就算再成熟的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也会在执行中变味。
举一个例子,在某高管离职后,对于翻译人员工作量的审核签字权,竟归属到了老板那里。而老板是不可能去审核其中问题的。这就导致,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没人实质上去管。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4、融资困境
新业务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在原有业务收入不能充分支持新业务发展的情况下,老板只有求助于融资。股权融资、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理等等。
之所以说这是个困境,我认为,这就像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
从2017-2018年,我参与了不少融资活动,写了不少的融资文件,面谈了不少的投资人。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最终还是财务报表。不管你把产品说的如何如何好,潜在客户如何多,市场如何大,也不管投资公司的老大如何肯定我们的产品,到最后,他们风险控制部的人一来,就要看报表,只要不合意,一言不合就拉倒。
好多次我感觉就要成功了,还是功亏一篑。后来自己清醒地分析,我那时里成功太远了。投资人不是慈善家,他想要的更多,你能保证给他想要的那些不?他们有自己的判断。
只有把销售、市场做起来,才是融资的基础。等市场做起来了,你还需要融资不?
之所以写这些,不是因为我有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分享我遇到的困境,能够获得大家的建议。请留言评论,多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