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大Judy去申请的芭堤雅近郊罗勇的国际学校试读了一天后,拿到了免ESL的入学offer。(ESL就是英语强化补习课程,一般在入学后正常上课期间,一些英语要求高的课程时另外单独安排小班授课。泰国国际学校在招收非英语国家学生时,会根据英语能力进行评估,如果学术上达到年级要求,但英语能力相对不足,会强制要求上三个月到一年的ESL课程,具体上多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从大Judy二年级开始,我基本明确了从四年级开始到泰国长期留学的计划,决定背后的想法和原因,可以看上周的《》。这次大Judy一共正式申请了两所学校,一所是曼谷的NIST,另一所是再芭堤雅南部近郊罗勇的国际学校,最终确定的是罗勇。具体的,我下周再和大家细聊为什么报名这两个学校,而最终选择罗勇。今天重点分享一下,申请报考泰国国际学校的经历。
泰国各大国际学校申请和录取的大致流程,画了个图,看的清楚些。

先重点说下,需要准备的报名资料,每个学校要求提交的报名材料会有些不同,总体来讲越热门,录取门槛越高的学校,要求的资料会越多。报名表是最基本的,按要求如实英文填写就好,但像NIST还会询问很多家长的情况,包括是否后期会给学校或其他学生提供各种社会资源等等。
以往就读学校的学习报告,也都要提交,NIST是要提交以往三年的学校报告(我们就读公立学校,就把《成长手册》全部翻译成中英对照版),而罗勇学校只要求提供最近一年的。NIST还要目前就读学校的老师完成英文版问卷推荐信,内容涵盖了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团队合作,社交礼貌等方方面面,要求用老师自己的邮箱直接发给学校,不能假手家长转发,这部分我们当时也是拜托学校的英文老师完成。
其他,就是一些健康方面的表格以及免疫报告之类的了。报名材料全部提交完后,要支付报名费,NIST是6000泰铢,罗勇学校是3500泰铢,报名费即使之后不录取,或者没有名额,都是不退的。
提交报名后,就是等学校的面试通知了。因为国内疫情关系,所以学校也是一直到很晚才确认回复试读的安排,如果不是之前和这个学校非常熟,有过很多沟通,可能还是蛮困难的。终于,大Judy在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戴着口罩到罗勇学校面试试读了一天。
学校是八点半开始正常上课,我们提前到校,测体温,办手续,八点半前老师带大Judy到对应的Y4班级去上课了,然后家长就可以离开学校,下午放学前再回来就可以。对大Judy来讲,因为早已习惯插班游学,所以很放松自然地就跟着老师走了。下午我们回到学校,听取小学部head teacher对Judy的评价和反馈。上午试读期间,有老师专门对Judy的英语听说读写进行了考核评测,老师反馈我们评测的结果是阅读比母语同龄孩子略差了一岁左右,听说写都达标,老师认为正式入读后,这部分阅读水平的差距应该可以很快赶上,所以不需要读ESL课程,暑假后可以直接正常就读Y5。老师还对Judy的社交和表达表示很认可,说在数学课时,Judy被老师请上去示范解题讲解,也看到她交了两个朋友,这时Judy在边上说是三个朋友,除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还有一只猫咪哈哈。
半个月前我们回国后,收到了学校的正式录取通知书和相关的办理留学签陪读签的材料,因为现在疫情影响,还没开始正式去办理,这部分之后等我办好了,再跟大家分享攻略。
从大Judy这次的试读和录取学校的反馈,包括后来我也和她了解了试读的一些情况。我发现,泰国国际学校在招生录取时,关注点和我们国内升学择校的思路还是有点点不同的。之前也有很多家长跟我聊到想带孩子泰国留学,但不知道行不行,学校好不好考,所以最后我重点说说我对此的理解和感想。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英文没问题,就ok了。确实,对小学阶段以上的孩子来讲,英语特别是听说能力是很重要,决定了孩子是否可以适应全英文的教学模式。但我认为,英文ok只是门槛,并不是决定性的考量标准。那泰国国际学校更看重的是什么呢?
以我这些年跟这么多泰国国际学校打交道,包括这次亲测整个申请录取过程的经验,我认为,国际学校更看重的是一个孩子以及她背后的家庭和这个学校的融入度。英语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交流的桥梁,但能交流能融入本身是最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交流和融入是“事”,而英语只是“器”之一。所以,像大Judy这种到哪都能快速适应,交到朋友的孩子,就会更容易被学校接受和认可。
国际学校大多都在努力营造一种社区氛围,大家庭氛围,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大家长,你是不是更看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如果你可以选择家人,你会愿意选一个和所有人格格不入的“刺头”吗,哪怕他有些许特长。
学校除了会看一个孩子是否和同学老师搭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由此判断她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如何,事不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好相处懂事理的孩子,她的父母也不会太难沟通,孩子长期就读,也就意味着学校和家长要长期打交道,学校是不是也更愿意接收可以互相理解沟通的家庭呢?
所以,如果我们用中国式的应试思维去看待国际教育的择校和升学,会很吃亏的。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霸”无缘藤校一样,走国际教育路线时,家长还是要更从育人为本出发,而不是先去考虑考分数和成绩这些外在量化指标,回到本源,怎么让孩子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发光的,但也容易被人接受,可以和环境和谐相处的人,这才是我们家长要不断思考,全力投入的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