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适,科举不成就参军吧!绝对自信的诗人,有不一样的成功史

高适,科举不成就参军吧!绝对自信的诗人,有不一样的成功史

作者: 夏虫语冰说 | 来源:发表于2021-03-29 19:03 被阅读0次

一个自信的人与一个自卑的人,谁更容易获得成功?对此,高适便是最好的诠释。

正如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也十分自信。二十多岁时,他初出茅庐,到长安求取功名,然而放榜那天,却名落孙山。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既然科考不成,那就去参军吧,说不定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他去了艰苦的边塞,在那里当过参谋,却终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

于是,他四处游历,结交权贵,渴望通过友人的推荐进入仕途,然而他的这个希望仍旧化为泡影,一转眼他就四十岁了。

二十多年的追求始终一无所获,仕途对他来说仍然太多遥远。或许大多数人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失败后,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他没有。他的自信促使他不断前进,如他的诗一样,透露着一股独有的气质。

.壹.

天宝六年(747年),吏部尚书房琯因事被贬,连同身为门客的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在睢阳,他与董庭兰相会,分别时他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他们久别重逢,却只有短暂的相聚,马上就要各奔东西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按常理来说应该是依依不舍。但是高适却全然不同。尽管此时的他们都处在困顿之中,贫贱相交,可是他胸襟开阔,那缠绵悱恻的幽怨之情似乎与他绝缘。

读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顿时感受到北方的冬日情景,此时正是日暮黄昏,但见大雪纷飞,天空中只剩下独行的断雁。

这便是他内心所郁积下的情愫,那置身风雪之中的情景,所带来的正是别离的痛苦。

然而读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种开阔的胸怀却顿时打开,他劝诫友人:“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这天底下谁人不认识你啊。”这是多么响亮的口号,这是多么的自信。这不仅是对朋友的劝慰,更是告诫自己对未来要有信心。

正是这样的自信,才使得他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为求仕途,他到西北边塞地区,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那苍茫的夜色里,他独自无眠,突然听到了从远处飘来的羌笛声,那是他熟悉的《梅花落》,顿时思乡之情便涌上心头。

“梅花何处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梅花掉落的花瓣在四处飘洒,正好切中了乡思。或许这是戍边将士无法抗拒的乡愁。可是他的乡愁却并无哀怨,而是随着轻风,在一夜之间吹满整个关山。

写乡思而不愁,却气势如虹,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他对边疆战事的关怀胜过了每个诗人。他用浓缩的笔墨将战役写得淋漓尽致:

边境的烟火卷起了尘土,是北方又有敌人来侵犯了。将士们必须辞别家乡的亲人,奔赴前线“破残贼”。他们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而此次出征,也只听见锣鼓声震耳欲聋,只看见旌旗迎风招展,他们声势浩大,此次志在必得。

然而战事一开始,一个“飞”字便暴露了一切,前线军情危机,匈奴的火把已经照到了狼山,原来“残贼”有如此的威势。

一时军情紧急。终于这场战事失利了,在无险可依的开阔地带,敌人如暴风雨般地猛烈攻击,前线的士兵殊死抵抗,死伤过半,只有半数生还,然而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仍在营帐中寻欢作乐,或许这便是失败的原因。

士兵们是何等的痛苦,他们兴致冲冲而来,本想建功立业,却身处险境,随时可能就此死去。而那些期盼丈夫归来的思妇,日夜悲愁,却无奈相离万里,总无相见之期。

白天所见的是一片杀气,晚间却只有阵阵寒声,究竟是谁把他们逼上了如此绝境?

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不愿束手就擒,他们继续冲锋陷阵,只为求得功勋。

前线的失利让他痛入心扉,他看着边塞之苦,感受着战事的惨烈,却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寄去深深的同情。

.贰.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他独自躺在客栈里,看着寒冷的灯光,久久无法入睡。

原来今天是除夕夜,家家都在团聚,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在他乡,便顿时生出无限凄凉。即便那灯是热的,但他心里也是寒气袭人。

“寒灯”正是他内心凄苦的体现,而“独不眠”却是那样的一种孤独,使他内心无比煎熬。他感叹时光流逝之快,又是一年过去了。他想着远方的亲人,那么此时远方的亲人也必定在想着他吧。他们或许会担忧他在哪里,如何度过今夜。

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了,然而这漂泊似乎漫漫无边。此时他已经五十岁了,仍苦苦追求入仕未果。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这是他内心的读白,也是求仕多年未果的哀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只获得一个“从九品”的卑微官职,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乍可”与“宁堪”正是他幡然醒悟后愤愤不平的心情。

他原以为小官会十分清闲,可是没想到每天要处理各种公事,这种约束让他心力交瘁。不仅如此,每天还要“拜迎长官”“鞭挞黎庶”,这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一种屈辱。然而他不得不“心欲碎”,不得不“令人悲”,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气概跃然而出。

他将一肚子的怨愤向家人诉说,可他们竟责怪他大惊小怪。他突然明白,还是舍弃官职、回乡归隐吧。可是他受命为官,无法说走就走。那又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痛苦。

他看透了这一切,却无法改变,只能继续走下去。但当机会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

安禄山起兵时,他正跟着哥舒翰将军镇守潼关。一生不得志的他顿时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逃出潼关,追上了前往四川避难的玄宗,一路上忠心护主,多年来所积攒的军事才华终于释放出来。

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在求仕这条路上漂泊了足足三十年,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在讨伐叛军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高升,仕途突然变得平坦。

六十一岁那年,他进封为渤海县侯。

一开始他的仕途坎坷难行,可是他从不曾放弃过。他努力向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世间能如高适者,又有几人呢?

他的成功源于他对自身才华的绝对自信,这种自信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漂泊在尘世中,却始终没有忘掉自己的初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适,科举不成就参军吧!绝对自信的诗人,有不一样的成功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ti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