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万物都讲究“阴”“阳”并存,代表着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古人充满着智慧,利用大自然的知识,总结出了“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生活经验。
当然,“山南水北”的经验还是有着一定的限定条件。据了解,在我国古代的阴阳风水学中,干燥称为“阳”,潮湿称为“阴”,也就是说能被太阳照射的地方称为“阳”,反之则为“阴”。
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黄河流域附近,大部分疆土则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在古人看来,国境之内绝大多数的山,其向阳坡都是在南面,所以称之为“山南为阳”。
另外,我国地势阶梯总体而言是“西高东低”,境内大部分江河为自西向东流动。对于某一条自西向东流动的江河而言,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南岸侵蚀严重,容易形成陡坡、洞穴等地形,阳光难以照射,显得更加潮湿。并且,如果河流南岸刚好有山峰的话,也会挡住本来照射到南岸的阳光,所以称之为阴。
反之,河流北岸泥沙堆积,多为沙滩、平原等地形,更容易被太阳照射,显得更为干燥,因此也就有了“水北为阳”的说法。
——2021年10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