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

作者: 欣伊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16:08 被阅读0次

    最近在看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里面有新颖的观点,也能逻辑自洽,惊叹于作者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能力。

    1、不干扰孩子内在的生长节律

    每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生长节奏,给与孩子自由和爱,孩子自己能向内和向外探索。

    但作为家长,我们总不自觉干扰孩子,看到孩子慢而焦虑,或者会去比较,一比较又更加焦虑。

    我家儿子一周岁时还没有牙齿,而身边其他孩子六七个月就开始长牙了, 就会紧张孩子什么时候才会长牙。

    我妈当时还问了个偏方,用稻谷粒割一下牙床。

    可是我们着急也没有用,只能任由孩子的牙齿慢慢长出来。后来,娃十三个月多了,才长了第一颗牙,我们终于不用焦虑了。

    对于长牙这件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也能清楚感知到孩子有自己的生长节律,但对于其他行为上的事情,可能我们就会希望去“帮助”孩子。

    孩子两三岁时,性格比较内心,我们就想着给孩子送去早教机构。现在回想,送孩子去早教机构,对孩子现在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呢?孩子真的因为去了早教机构就活泼开朗了吗?

    用同样的训练方式对待不一样的孩子,真的好吗?会不会反倒扼杀了孩子的独特性呢?

    从胚胎开始,每个孩子注定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的发展速度,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总以一种大众的标准去检验孩子,难免焦虑。

    2、智力发展来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一句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但那些盐你吃了, 你体会了, 但别人没有吃,就无法体会。

    别人的体验提炼成了知识,但我们只是看到知识其实很难感同身受。

    当孩子一接触小刀,家长就立即阻止,小心割到手。说得多了,孩子知道小刀是危险的,那就不会想着如何去运用小刀。

    其实小刀除了危险,还可以切东西。

    2个孩子同时被绳子缠绕,用过小刀的孩子就会用小刀割断绳子;而另外一个就不知道怎么办。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物品的危险属性,就忘记掉让孩子体验其真正有用的部分。

    有个孩子在做手工,胶水不够用了,突然想到,可以拿米饭来当胶水用。其实并不是孩子有多聪明, 而是他在感过到米的粘性。假如,只是教给一个知识,让孩子记住,在具体的场景孩子会想起来了。

    我们学过多少知识,但都慢慢遗忘了。而源于体验的知识,则会真的用起来。

    多让孩子去体验,而不是用你的认知和经验去框柱孩子,让孩子只在你认为正确的框子里体验,那他体验到的将是不真实的,也会减少了很多可能性。

    3、不期望改变

    李雪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干旱时节,小树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投过表象看到了本质,及时浇水;园丁B视而不见,小树熬到下雨,也活了下来;园丁C很爱控制,不辞辛劳地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小树失水过多旱死了。

    我们不可能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但不能因为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和我们想的一样,就觉得孩子不对、不乖。

    书中说:面对孩子,父母只需要保持一份敬畏,若不懂爱,至少不要自作聪明地切断孩子自救的活路。

    保持一份敬畏,还真的挺难的。

    想到自己也看了几本书,就会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先进了,也会想着孩子该怎样怎样。

    书中的理念也是不断更新的,今天看起来不错的方式,也许过段时间就发现不适合了;哪怕书中说的都是不错的,但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家的孩子。

    不要期望去改变孩子,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对的,哪怕对的也不一定就适合孩子的发展的。

    其实,当你想着改变孩子时,你内心会觉得孩子不够好。而你觉得的不够好,可能是你的观点,也许孩子不够好的行为,正是其成为自己的一种途径。

    育儿真是一门艺术,做父母的永远不可能真的毕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xp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