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小朋友也是如此,没有三五个好朋友,无法融入班集体,无法建立现实的人际关系,内心的孤独很容易造成无所适从的状态,不能专心学习,学业受影响,甚至害怕去学校上学。
长大了就会交朋友了
小朋友都喜欢扎堆聚集,他们在一起跑跑跳跳,你追我赶,你来我往之间,慢慢地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就这样建立起友谊,成为朋友。
也有的小朋友被动退缩,尽管想加入小伙伴一起玩耍,却习惯性地躲在爸爸妈妈身后,即使有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也不敢或者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时候,父母常常自我安慰“小时候有些怕生,长大了就会交朋友了!”甚至会说,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可以认识好朋友,今天的好朋友,明天离开了、分别了,可能再也不会相遇,所以,也不会在意此时此地孩子是否能够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关系。
“长大了”就可以解决,也有能力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可能是父母教养中的一个误区。陪伴、支持、群体活动是建立友谊的基础,也是人成长的基本需求,它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同时它对人生却有着长远的影响。
建立友谊关系,享受亲密的感觉源于内心的安全感
孤独害怕是因为内心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建立就是通过家庭亲密关系内化,也就是从内心感受和认可爸爸妈妈的关心和支持,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得到他们的陪伴,得到他们的保护。
有亲密安全感的孩子,内化了父母的存在,与爸爸妈妈远远对视一眼,或听到一声应答,就可以踏实地自顾自玩耍;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要么黏在父母身边,要么分离一会就要跑去妈妈身边,只有拉着妈妈的衣角确定实际存在,才觉得安全。
孩子的安全感并非与生俱来,是与父母亲密接触后,逐渐习得。婴幼儿时期,只有抱在妈妈怀里,听到妈妈的心跳,他才不会害怕和哭闹。所以,小孩哭就由他哭,不去抱他,不去亲抚他,直到不哭了再抱,这样的养育理念背离了孩子的安全感。
即使长大了成年了,内心却没有亲密安全的依恋关系,没有把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内化。与人交往见面没什么问题,但分开后就觉得很陌生,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内心是孤独的,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游离于集体之外。在他的眼里,外面是一个世界,而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
小时候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获得安全感,并养成良好的内化情感,交朋友建立友谊相对容易许多。而没有获得这些经历的孩子,需要学习,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练习,并不是长大了就能够自然获得的。
友情和朋友并不是单纯地玩耍小伙伴,更多的是一个人与外界的连接,对世界的认知,对成长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