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理心最近在一次培训课上学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同理心。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向对方表达你的感受。
在亲子关系中,我觉得,同理心表现为两代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从对方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是在同理心的互动中来了解对方的。其中,如果父母要让孩子同理父母,首先父母要同理孩子。 现在我越来越发现,孩子到了五、六岁以后,好多方面和他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你可能觉得,与孩子小的时候相比,他越来越不肯与父母合作了,越来越有自己的脾气了,越来越不“听话”了...... 其实,这种变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2
儿子今年刚满5岁,在5岁前,我觉得他大部分时候是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听话”的:不会独自去穿马路,不会太长时间看电视,不大玩我的手机,不会乱吃零食乱喝各种饮料,晚上睡觉白天起床都没有什么困难,有的时候批评他几句,他都会委屈地说:“爸爸,我错了,以后再也不......”
但这样的情况在今年有些变化。
同理孩子身上的变化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后,家里每天给他一些小放松:满足他的愿望,让他看不超过一小时的动画片。以前,等我下班回到家,他一般就会主动关掉电视,和我一起玩。
前几天的一天下午,我下班回到家,儿子仍津津有味的看着动画片。等我收拾完毕后,让儿子关掉电视,可是他一直看着电视,头也没回,没有理我。我那天也刚好有点事情,心里不开心,然后遇上这种“顶撞”我的事情,我就直接把电视给关掉了。
儿子看到电视被关掉了,就准备去拿遥控器重新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没让他开。在这种情况下,儿子猛的一下子大哭起来,那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怒了,大声对他说:“不许哭......”我就没有理儿子,只看见他一个人委屈地跑到沙发旁的角落里蜷曲着。
当时,看到这种情形,我的内心也很难受,有点后悔,不知道刚才为什么我发了那么大的火,可能把儿子给吓住了。
事后我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分析:
一是我没有好好的同理儿子。
儿子那天所谓的“顶撞”我,我没有去深入观察他的“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去关心他、询问他的想法以及做法,没有去理解他内心的感受。
如果我试着先问问儿子,“是不是今天的动画片你最喜欢?”或“是不是今天刚刚打开电视才看一会?”,如果用这种关心询问的语气与他沟通,进而去了解他“为什么所谓长时间看电视”的原因及感受,也许我不会那么做。
我贸然关掉电视,也没有观察他的表现、考虑儿子的感受,在儿子看来,这也许是对他的无礼;我夺走了他想要拿的遥控器,在他看来,更是类似于武力征服。
另外,我大声对儿子发怒,也是没有好好考虑他当时已经受伤的心情,我这样做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是我不该生气与发怒。其实,我平时没有什么脾气的,也很少在家里有怒气,孩子突然看到我这样的,也许真的害怕了。
另外,我不该把工作中或者其他场合中遇到的不愉快带到家里,更不要因为一点事情就带到儿子身上。
3
这件事情也让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听过的樊登老师解读的一本书《正面管教》中的一个观点: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确保孩子感受到爱。
学会正面管教书中谈到,我们传统上提倡的管教方法,其实是比较严厉的,有句话叫“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对孩子应该严厉,但这样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孩子常常理解不到家长严厉背后的爱。
正面管教之所以不提倡惩罚孩子,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惩罚在表面上暂时制止了错误行为,却指向了更多的负面情绪负面反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正面管教有一个工具叫做“先连接再纠正”,还有许多类似的工具如“共情”“认同感受”,都是在强调,我们管教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对孩子的关爱,这一点非常重要。
书中还谈到,常常有家长会说自己家的熊孩子反复犯错,说了很多遍还是不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实际上第一步不是考虑怎么说,而是要先读懂孩子言行背后的信念,然后对症下药,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指向一个需求,就是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回过头来反观自己,在上述事件中,我恰恰是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爱,没有同理孩子,以为靠严厉可以解决问题。
我感觉这本书中提出的很多有价值的观点,都可以用同理心技术去解读。
4
这次培训课也给了我很深的思考:
在家庭教育中,面对一个活跃而充满自信、体验到自由独立的孩子,做父母的又怎样能要求他还像小的时候一样顺从听话呢?
所以说,家长与其一味要求孩子听话,还不如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与需要。
同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成就与错误,特别是错误。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难。
尝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同样的感受和经验,这是一种教育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