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心理(30)】——同理心(认知行为疗法)

一、新时代之同理心
“同理心”即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是指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同理心换句话说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只有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换位思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这说的是生活、爱情;事业也一样,生活在一个社会里,认可你并支持你的人必定也是很多很多人当中的一个。
理解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每一件事用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你的财富并不是因为你拥有很多,而是你要求的较少。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不是单独的个体。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社会中,都避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要懂得换一下位置看问题。活在别人掌声中,是经不起考验的。感谢上苍你所拥有的,如平安、健康、快乐;感谢上苍你所没有的,如灾难、疾病、困苦。
心生怒气时,不宜武断,应静心分析;心生怨气时,不宜责怪,应换位思考。怒,缓一缓,不会悔恨;心,容一容海阔天高。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加害我们、打骂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做人,要懂得换位。想要得到,就先付出;想要理解,就先包容;想要在乎,就先珍惜;想要尊重,就先看重。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有原则的包容。
处事,要懂得体谅,你考虑到别人的难处,别人也会顾及你的面子。你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别人也会记得把你周全。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念,万物皆为你所用,但非你所属。
我们都不是彼此,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也会存在诧异。在和对方相处的时候,最难能可贵的是,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把对方的难处看在眼里,然后多去包容表达善意。
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别人,是人,都有令我们不满意的地方;用自己的立场看待事情,凡事,都有让我们不称心的一面;用自己的感受看待感情,是情,都有叫我们被疏忽的感觉。在别人的生活里跑龙套,不如精彩做自己。无限极居家创业,随喜精进,开心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懂得换位思考,麻烦就会减少,懂得将心比心,感情就会加深。忙和忘,都是一颗心加一个亡。区别的关键就在于你的那一颗心是怎么处置的。星期四遇到一个问题,回顾星期一到星期三发现解决不了,站在星期五可以回顾到星期一到星期四。千万不可滞留在星期四的思维状态。
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你的世界会更美。犹豫的时候,换个思路去选择;郁闷的时候,换个环境找快乐;烦恼的时候,换个思维去排解;抱怨的时候,换个方法看问题;自卑的时候,换个想法去对待。不是光太耀眼,而是你习惯了黑暗。
“换位思考”,是人世间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让自己开心,还会使生活矛盾减少,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关系和谐。
换位思考需要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就学会了换位思考。 别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要多在别人的位置上看自己,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善待别人。能感受别人的难处,是关怀;能体谅别人的不易,是宽厚;能饶恕别人的错误,是大度。 只有自己成长了,不再依靠别人,不再埋怨他人,懂得换位思考,晓得都不容易的时候,那时才会觉悟人生。
生命,是一种回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有时,不是别人达不到,而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不是别人不够好,而是我们的期望太完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不可改变的现实,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其实,爱完美的人,只是在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人无完人,都有不足;事无大小,都有瑕疵;情无十美,都有缺憾。彼此包容一点,更能拉近心灵;彼此大度一点,更能增进感情;彼此原谅一点,更能携手同行。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做恨人的傻事。
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思路会更宽阔。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时,换一种思路去选择;忧郁寡欢,郁郁不得志时,换一个环境找快乐; 遇到逆境不顺时,换一个思维去排解;想抱怨发牢骚时,换一种方式看问题。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你哭泣愤懑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可曾发现竟有人却没有脚。
宽容善待别人,是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美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足为奇。一个人再优秀,如果没有宽容之心,小肚鸡肠,注定成不了大事,会失去很多朋友;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填补,何苦呢?宽容善待,不是胆小无能,而是厚德载物。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舍得才能获得;放下才能去烦;忘记才能心宁;宽容才能得众。
二、心理学之同理心
(一)概念
同理心意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
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研究者们对同理心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单向度和多向度两种。
将同理心定义视为单一向度的认为。
同理心是一种能够了解、预测他人行为和感受的社会洞察能力;
同理心是指暂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敏锐觉察对方经验意义的改变;
同理心是因他人的情绪状态、处境理解和预期而在情感上有所共鸣;
同理心是不仅能正确感知对方的感受,还对他人的处境有合适的共情性回应;
同理心是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同身受和关心,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同理心的概念不是单一向度化,而是多向度化的认为。
产生同理心,有三种必要的成分:
1.区分与辨认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2.假设对方观点和角色的能力;
3.经验情绪和反应的情感能力。
同理心是多阶段的人际过程,具体包括:
情绪感染、辨别与认同、观点取替。
同理心概念分成认知成分(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成分(感受他人情感),将同理心解构成四种在同理心内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面向,分别为:
1.观点采择
自发地理解他人内在感受的倾向。
2.幻想
想象自己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
3.关怀
同情和关心痛苦的人。
4.个人痛苦感
个体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感受到的焦虑和苦恼。
(二)原则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
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三)培养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
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
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
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
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
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
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
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四)实践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
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
其实同理心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所说的,要做到“推己及人”。
一方面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
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基督教中的“黄金法则”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其实这就是同理心原则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
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
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
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而没有从个人发展与成功的角度去阐述同理心的重要性。
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
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来源,通常起源于对彼此的误解,或是一方态度咄咄逼人;或是一方拉不下脸来;或是情绪过于激动;或是过于固执己见……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于此。
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的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体谅他人。
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公式可言,只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设想他们所想要、所需求的东西,他们能做的事,及他们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关心仍是不够的。还需要爱,需要对于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
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便变得愉快、和谐。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
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社会中取得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当你无意中冲撞别人时,如果对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不会一笑了之?
如果你们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次小小的冲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
所以说,信任是比爱更好的赞美。
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
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
同理心并不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
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反之,传送与接收同理心的神经线路会短路。直到某天,当一个人发现世界是不断地亏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不闻不问时,他(她)将不再努力与尝试跟其他人建立关系,并让自己同理的情绪关机。可想而知,其后果将是他(她)开始去伤害别人,以生气或暴力做为情绪的出口。
不曾接受过同理之人,其脑部也对同理心毫无记忆可言,更惶让其他人能有同理的经险。
三、佛学之同理心
同理心是人世间最可贵的情操,是建立彼此良好关系的要素。
有同理心的人,容易体谅别人,宽恕别人,给人机会。
没有同理心的人,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只是怪人不责己,不知反省,甚至自私自大,有我无人,容易遭人唾弃。
最有同理心的人,就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正等觉,发出宇宙的平等宣言。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因为佛陀证得众生平等的真理,让我们知道六道众生都有佛性,人与人、众生与众生之间,都有清净平等的佛性,并无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
只因无明妄想,产生了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的执着。
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彼此之间,若有利害关系,容易造成比较、计较等冲突对立。
某高僧,看到一只蚊子,伸手正欲打它,突然想到佛教戒律,第一首重不杀生。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
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想想蚊子只是要我们一点血,我们却要了它的命。
当下觉醒,立刻把手收回来,在收回来的那刹那,他体证了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智慧。
同理心,是建立人我平等的观念,建立在同体共生的关系中。
我们的社会,如果推动同理心,则社会就没有以强欺弱、以大凌小、以富笑贫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常常为别人设想,体认每个众生都有清净平等的佛性。
学习将心比心,将心比心就是佛心;体谅的心就是佛心。
多学习和践行同理心,必能为大众带来幸福与安乐、祥和与美好。

丁俊贵
2019年7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