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每个阅读者都有在他自己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著作,也就是他能够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是“重要东西”的著作。这样的著作不一定在公认的经典著作之列,但对阅读者自己却同样有觉世和启蒙的作用。
本书通过对经典之外的重要著作的解读,以“人性”“梦魇”“暴力”与“挣脱”四辑内容,思考并探讨20世纪的恶和如何抵抗恶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重大思想问题。全书从认识每个人自我的人性开始,以知识分子与抗恶的关系终,将思考和判断恶,作为知识分子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方式。全书知识、思想含量丰赡,行文理性、持平、不矜不伐,力求信而有征、发蒙起蔽,能够在读者们的体会和思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
作者简介: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有《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等书。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仅仅读了10分钟,我便下意识拿起笔开始准备画线,记笔记,以及其他触类旁通的东西,作为提纲,乃至开导性的书籍来说,极为优秀,甚至可以说是中学生高考之后的第一课,让你了解世界的样子
# 全书专业性不错。但题材相对比较局限,写作风格也更偏学术。
# 正如有个网友评论,此书“抱负极大”。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对里头一针见血的分析感到醍醐灌顶,结构上有始有终,不光谈恶,还给出如何抗恶的线索,不至于读者看完陷入对现实的无力感中,反而是充满力量的。历时一个多月读完了,笔记还在整理中。
# 这是反极权的经典之作,对于身在极权社会中的人,难免会有极权的诱惑,最近的疫情管控,看似西方集体沦陷,即使是所谓的公知连岳,不知不觉中都会倒入极权的陷阱。如何坚定自由主义的信念,做一个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公民,建议要常读徐贲的书,武装自己的大脑。
贰:
这本书的体量和抱负很大,作者既给读者介绍了很多书,其实也在对每本书的介绍里说了很多心里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阳光底下无新鲜事。
很多当代社会的顽疾,及时在其他时代和地区都或多或少类似的发生过。
如人性的东西,制度的东西,文化的东西等等。
看清了这一点,回归常识,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人,了解更多,也在内心给自己更多的选择。
里边很多的书我看过,也有很多没看过,期待有时间仔细看看。
叁:
阿伦特在致哲学家亚斯贝尔的一封信里,把恶简洁地定义为“把人变为多余”
引自 前言:阅读的镜鉴——20 世纪的恶与抗恶 / 004
无论是把“有用的人”当作多多益善的“螺丝钉”,还是把“无用的人”当成废料来处理,都是不把人当人,都是把人当成多余之物,都是对人的绝对非人化。
引自 前言:阅读的镜鉴——20 世纪的恶与抗恶 / 004
“没有道路就别给我们指出目标 / 因为这世上的目的与手段从来就很纠缠 / 你动了这个就改了那个 / 每一种不同的走法都会去到一个不同的地方。”
引自 前言:阅读的镜鉴——20 世纪的恶与抗恶 / 004
加害者对受害者所作的正式道歉已经是一种必须的道德义务,也是一种对未来仇恨化解和道德秩序重建的真诚政治承诺,在国家间是如此,在国家内部也是如此;对日本是如此,对所有其他国家也都是如此。
本文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书朋的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