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个时间段,最缺的是人,最不缺的也是人。不管这期间经历了什么,死了多少精英阶层,在经历短期的阵痛后总归会有大量的人才出来,这就叫老的不死,新人没出头的机会。
汉初刘邦在秦的“军功爵禄制”和“征辟制”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即是“察举制”。从高祖下诏“求贤诏”察举开始,到惠帝时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文帝时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算是察举的正式实行。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和完善,至隋唐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科举制度”,只到今天还受影响。因为找个文员的工作你还得有大专的学历,随便哪个单位都要本科学历。
而从武帝开始,到晋“举孝廉”是察举最重要的一环,在当时这一制度给寒门子弟有了晋升的途径,也是寒门晋升的唯一途径,早期搜罗了很多人才,如文帝时的晁错,武帝时的东方朔,公孙弘等。等到后期这一方式就世家豪强垄断了。所以也就完蛋了,从西汉到东汉,再到清灭亡,纵观这几千年的朝代更迭,兴盛时寒门子弟都有机会晋升,等衰亡时寒门永远是出不了头,所以每个朝代末期的造反派中都有能人,如果这些能人能得到重用也就没有所谓的起义,造反了。
总之一句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