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世佐诗集巜岁月》
军人出身的苏世佐,在其诗歌创作中,较之当今注重微观,行笔细腻的诗人,其眼界和气质多有不同。过份迷恋语言枝巧和形式趣味,显然不是他的选择。他的诗,开阔、大气,具有以诗叙史的特点。如果深耕细作,加以提炼,或可成为时代的篇章。
首先,苏世佐对自己的身世充满自豪与感动。这似乎是他创作的原初动能。他在这部诗集中,交待自己是苏轼的后代子孙。他深情地写道:“一个沉重的姓氏丨源远流长的骄傲丨我彻夜无眠地追问和怀想丨眼含热泪想象一些情节”。
在诗集的第一辑《借一轮眀月送你》中,他以《血脉飞翔》为开篇,渐次写到孔子、苏秦、苏洵、子由、王安石等,以历史人物的光芒映照自己并由此延伸写到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等,彰显了家国情怀与文化意识。同时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据,抒发从生活实感中获得的感动,勾勒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与远古神交和与现实接地,是他诗歌脱离浅俗的表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看重家族的民族,从家世的承传中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是苏世佐这部诗集重要的内容。难怪他在回溯先祖与苏姓前人的故事后,表现出如此感慨:“一种悲伤的的情绪丨一种自豪的骄傲的力量丨在血液里涌动丨巴蜀佐人用血泪记录一行行诗句丨一段历史悠久的芳菲”。这个“芳菲”,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诗人试图有所作为于社会政治的雄心壮志在他身上的延续。
《宽宽的河流》这一辑,更是苏世佐的着力之作。在这一辑中,他以毛泽东为人物中心,以若干历史断片为情节,具体而形象地展现红色历史,具有史诗般大开大阖的气质。当然,时移世易,对毛泽东的历史功过,有待时间评说。但苏世佐在书写中,那种选取历史断片的眼光,那种描述故事情节的能力,那种调度语言的大气,不能不说是诗人的情怀所在。“湘音织成的狂草丨装贴在黄河、长江丨奔腾的书架上丨湍急的流韵丨在几代人的心中陈列丨智慧之泉汩汩流淌丨注入民族的血脉⋯⋯”而“从韶山冲到中南海的旅途丨都是一个个标点组成丨二万五千里这长长的句子丨长城在里面充当了破折号丨诠释五千年的曲折”。行笔的洒脱与具体表达的形象,使这类诗句极具感染力。或者这就是所谓诗的“气韵”,与当今纤云弄巧的诗风,确实大相径庭。在这一辑中,《仰望》、《书法家毛泽东》、《那盏油灯》以及“滴水洞”的抒写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点为轴,构织诗篇,也表现出苏世佐的匠心独运。而一些诗句如:“革命很肥的时候丨贺子珍越来越瘦”,“翻开史书丨岸英是毛泽东一滴疼痛的泪珠”等,颇为形象,显现出苏世佐诗歌的语言风采。而作者理解的毛泽东是这样的:“毛泽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丨用浓浓的湘音丨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丨统一起来”(《五月的延安》)。这是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政权在毛泽东手里丨很沉丨毛泽东明白,水可载舟丨亦可覆舟”(《毛泽东.水》)。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人尽皆知。他认为:
“自从你在天安门城楼挥手之后
这里便是
一座山峰
来往的人们
都渴盼体味一览众山小
其实,你没有这种感觉
你站在这里
只是因为站在
五千年的峰顶告诉世界
中国人的形象
和奔腾的热血,泥士的气息”
上面所引的这些诗句,都是颇可品评的。无疑,苏世佐对毛泽东具有深厚的感情,他的理解也是历史的曾经。难能可贵的是,在改革开放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改变了落后中国的现实中,苏世佐并未与时代隔膜。这恰恰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反映了他认识社会生活的与时俱进。他用不少诗作,书写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书写其间的人和事。在这部诗集的第三辑《生命的风景》中,开篇便是写邓小平的《江西的那条小路》:
“一双实践的脚,和土地
亲切细语,结出一串串印痕
没有人读懂真正的内涵
后来,在民族的历史上
人类读到了举世无双的奇迹”
对于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艰难和改革开放之不易,以及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认可与由衷赞扬,于此可见一斑。
而在《改革的哥德巴赫猜想》中,他进一步写道:
白猫、黑猫是一些
美丽的名词
您精心组合着
组成米粒一样饱满的思绪
让饥饿的岁月充满生机
您用实践制作了一支巨笔
用大海做墨砚
柔中有刚的一挥
在中国这张宣纸上
写下了深圳的崛起
您简洁而精炼的言语
憨实的农民都读懂了其中的
含义
在这里,邓小平的形象跃然纸上。破解改革开放的“歌德巴赫猜想”,把中国导向现代文明,这是多么艰苦卓绝!只有这位务实的历史巨人做到了。而苏世佐"歌德巴赫猜想"的比喻是独一无二的。
由是,苏世佐投身现实,不仅自己成了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而且用诗笔书写生动的现实。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打工汉”、“征婚”这类时代印记。而他自己也开办文化公司,取得一定的成功。在诗歌、散文、歌词创作中倍加努力,有所收获。他创作的歌曲《富乐山下一座城》、《爱满合江亭》等,点击量上百万。这些重要经历,还原了苏世佐认识历史,认识现实的思想变化过程,使他的创作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而作为曾经的军人,他有更多关于军营生活与爱情的记忆。事实上,这些记忆,也只有在思想禁锢打开后,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涌出。这一点,不知苏世佐自己是否意识到?
应该提到的是,苏世佐写周恩来总理的诗不少,许多篇章生动感人。这一方面体现出他对周恩来个人魅力的敬仰,同时也显现出他始终难以释怀的革命情结。而在客观上,从红色记忆到改革开放,他用诗笔记录了历史。这一点,是苏世佐创作最值得重视的特点。
纵观整部诗集,苏世佐刻画人物是出色的。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形象描绘固然生动,而以对莫言、路遥、铁凝、贾平凹、陈忠实、马识途等为代表的文坛名家的描绘,也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独特的创作经历,显得十分生动。比如他写人们熟悉的流沙河:“先生身体很单薄丨大风吹起早生的白发丨白发如草瘦弱如草丨才华如野火烧不尽的草原丨横溢在江湖春风吹又生”,等等。而他有一首写军旅女作家的诗,很让人会心:“你一身戎装丨在我的朋友圈很耀眼”。这可能与他的个人情感有关。总之,他用诗雕塑的人物系列,在当今诗坛可谓别开生面,集合为群象留存,似乎弥补了当今诗坛的某种缺失。
苏世佐选材宏大,表达方式比较概括,他在诗歌总体意象建构和具体表现的形象化上,当然还需要提炼。他那些写军营的诗,很有生活气息。他表达爱情,也有反复吟唱的深情。他的诗,体现了“诗言志,歌永言”的中国诗歌传统。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英雄情结,血脉骄傲,这些是他诗歌的内在力量。由此形成的诗风,也因直抒胸臆而存在一些直质,有的篇章尚欠推敲。但总体来看,他的不足并未掩盖他这部作品所呈现的独特价值。而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岁月更迭,苏世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也将接受时间的检验。
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