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剧,始因这剧由梁晓声获得茅盾奖的同名小说改编。
家长里短中,由小家里平民子弟的人生来展示社会的巨变。寓意深刻,边看边体味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也结合着自己家里这几十年的步伐,从原生家庭到自己的小家,曾经受过的苦,后来尝到的甜,然后是现在的平静。
好剧。
不喜欢的只是选角的时机问题。
为什么非要由那样沧桑感的面孔去强演青年男女?至少让原来的青少年时期的演员们在恋爱后步入婚姻生活再换不行吗?
是的,中年也可以恋爱,但书中和剧中明显都是初恋时期呵,不应该让观众看见爱情的美好吗?反正我是不能理解到。青少年时期的大哥多帅眼神多明亮呵,可惜只出现了几场。
不是不可以换,但别那么快呀。也可以选不帅不美的,毕竟普通人的人生。但一定一定是要年轻的明亮的羞涩的不带沧桑世故的。我印象中最美的初恋女主,就是《我的父亲母亲》中穿着大红袄奔跑在山野的母亲,最帅男主,就是《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都是张艺谋所创造的。
当我看到面相那样沧桑的一对男女,还去钻了白桦林,然后还会发生头发散乱扣子扣错的场景,真心替他们尴尬。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一幕在人生长河里不过一闪而过,所以谁去演都无关紧要,但是,我还想在心里保留一份初恋的单纯和美好,值得一辈子都记住那时的我们,所以,不喜欢别人用不合适的年纪及不适合的眼神来破坏它。
昨天是西方情人节,今天是东方情人节,大概唯其稀有所以珍贵吧,有情之人,才让世界充满期待和美好。昨天决定余生只把自己作为情人,更充分更全面更觉察地爱自己,不想再把某种情愫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才会永远不失望吧。晚上临睡前,百度上查了一下那个18岁时的初恋的目前状况,得知还算不错,心里也为他欣慰。见面就不必了,美好的回忆已经足够,为什么非要用现实的不堪——无论彼此外在形象上还是再也回不去的心境,来强迫自己告别青春的记忆呢。今天早上醒来,看见即将零点时,某个从小到大一直未走开的人发给我的一条信息——嗯。每个人心里那个惦念的人,总想通过各种方式,来得知他现在过得好不好,哪怕只是一句问候。当然,也仅此而已。
我们活在人世间,会经历很多事情,好的坏的,到后来,会麻木,会无动于衷,但是,有一瞬间,在提及当年相遇相恋的瞬间,忽然就觉得周遭一切都在闪亮。
那一刻,人间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