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作者: 饼干贝贝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21:16 被阅读20次

            王沂孙词中有这么多咏物的作品,第一是由于生存的时代环境造成的。经历了南宋败亡,在敌人控制下,有很多不能明说的地方。不得不假借咏物词来表现自己对于祖国的怀念。第二是文学社团聚会社交的需要。他常常和朋友们聚会写咏物词,其中的一部分被编成《乐府补题》。

          清朝词人厉鹗的论词绝句,有一首说:“头白遗民涕不禁,补题乐府在山阴。残蝉身世香莼兴,一片冬青冢上心。”说南宋败亡元朝统治初期,杨琏真伽到江南把南宋皇帝、皇后的陵墓发掘损毁了。经历了南宋亡国之痛的遗民,年岁都老了,头发都白了,可涕泪难禁,内心的悲哀是无法禁受得住,于是在会稽山阴写了《乐府补题》。所谓的《乐府补题》共咏五种物,就是“龙涎香”、“白莲”、“蝉”、“莼”和“蠏”。“一片冬青冢上心”。他们把被发掘的皇帝皇后抛散的尸骨埋葬了,把故国的冬青树移栽在陵墓之前,这是对于故国忠爱怀念的情意。而《齐天乐》咏蝉的词,就正是包含了“残蝉身世香莼兴”的作品。

    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我们要透过词人的思力安排,读懂古典的语言及其所提示的语码。有《古今注》(作者崔豹)上说,从前春秋战国时代齐王,对他的王后非常不好,王后是怀着满心的哀怨痛苦死去。变成一只蝉,飞到皇帝宫廷庭院的树上,不断发出悲哀的叫声。李商隐有两句诗说:“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蜀国望帝相传死后变成杜鹃鸟,齐国的王后变成蝉了怨齐王对她不好。“一襟余恨”,满怀残留的恨到死都不能消除;“宫魂断”宫中王后的魂魄变成一只哀鸣的蝉。“词写得好,典故用得很贴切,因为这些遗民是通过蝉来寄托亡国悲哀,而当时南宋被发掘的陵寝,有皇帝的,也有皇后的。

              王后变成了蝉是怎样地生活?“年年翠阴庭树”。每年夏天,它都在庭院碧绿的树阴中鸣叫。“翠阴庭树”也还有更多情意。李商隐的《蝉》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是完全从物的直接感受来说,本来你栖身的地方这么高只能餐风饮露,而你还一天不断地从早到晚地放开了喉咙在叫,谁听你叫?谁关心理解你叫?绿色的树本来是美丽的,可从蝉的感受来说,是树不了解关心我,所以“碧无情”。“年年翠阴庭树”,一方面既合于《古今注》上关于齐王后变为蝉在庭树上哀鸣的典故,而另一方面结合诗来联想那“年年翠阴庭树”,同时又有“一树碧无情”的悲慨。

    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你看他写蝉过什么生活?“乍“咽”,呜咽,好像哭泣一样的叫声,在那么寒冷那么高的枝头上啼叫,在那茂密树叶的树阴之中飞转迁移。“乍”是才,它才离开了凉柯,又飞到了暗叶,都是寂寞凄凉的,它往复重叠的鸣叫都是离别的愁恨,蝉离开了齐王那是离愁。以寄托来说,南宋的这些皇后,有的被带走俘虏了,有的死亡坟墓却被发掘了。所以不管是凉柯还是暗叶,它所永远不断鸣叫诉说的都是离愁。

          经过了一场风雨之后,蝉就更加凄凉了。“瑶佩流空”,“瑶佩”就是蝉,古人的玉佩有蝉形的。就是经过了风雨吹打,蝉栖身不住飞走。“五筝调柱”,弹筝时把柱(弦底下支弦的柱)一调整,音调就改变了,蝉鸣叫出来的是一种更悲哀的音乐。冯正中说“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当代学者、香港饶宗颐教授说:这两句词引起他的感想是“叹旋转乾坤之无人采”(饶宗颐《人间词话评议》)。筝声音的改变、弦柱的推移,是代表了国家形势改变,是南唐走向败亡的时刻,西方重视这种所谓“书篇的联想轴”。因此两句也可以使人产生南宋国势衰颓的联想。

          王沂孙说:“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他们都用典故隐语,这是咏物词的特色。为什么要说“镜暗妆残”呢?因为有一个传统的语码就是“蝉鬓”。相传曹魏宫有个叫莫琼树的宫女,把自己的发型梳为蝉鬓,望之缥缈如“蝉”。把头发从两边梳出来,像蝉的两个翅膀一样,望去是张开来的,而且好像是透明的,这种头发的装束就叫做“蝉鬓”。骆宾王《在狱咏蝉》就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黑色的鬓发如同蝉翼。“镜暗妆残”,镜子被暗尘封锁了,过去美丽的妆束也已经残毁,可是头发还没有改变。陆放翁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算我“镜暗妆残”,环境都改变了,我的娇鬓是仍然存在的。如果结合背景来说,南宋的孟皇后,死尸被挖掘出来时头发完好且黄金簪还插在发上,这与当时的情事相符合,所以王沂孙的词真是“思笔可谓双绝”。

    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唐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铜仙“铅泪似洗”?因为“叹移盘去远”啊!因为他悲哀汉朝灭亡了。可这与蝉何干?这就是王沂孙思想的深刻之处。因为“移盘去远”,所以“难贮零露”,盘子都拆毁倒塌了,还接什么露水?接露水这个典故与蝉有着密切的关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人民的命运一定与国家相关。当一切都被摧毁败亡了,你作为一个蝉还有露水吗?所以王沂孙的思笔真是深刻。

            同样是咏物词,写蝉要饮露水的故事,结社聚会共赋咏蝉的十四个人思笔就有高下之分。一个作者写“绰约冰绡,夜深谁念露华冷”。翅膀薄如透明的冰绡,在深夜寒冷的露水降下的时候,谁关怀它?谁想到它的寒冷、孤独、寂寞的生活?另一个作者写道:“绡衣乍著,聊饮人间风露。”说蝉有冰绡般的翅膀,好像一个女子穿着冰绡的衣服。它姑且地饮一点人间的风露(蝉本身是很高洁的,不吃世间污秽的东西,它只是吃一点人同的风露而已)。一个作者说;“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一个作者说;“与整绡衣,满身风露正清晓。”说正是破晓最冷的时候,它满身披着风露,要把冰绡似的翅膀整理整理。这四首词也都切合了蝉的生活,可是与王沂孙比较起来,就显得比较浅显单纯,不及他层层转折,寄托深远的悲慨。

    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是骆宾王咏蝉的诗。那触目惊心的秋来了,蝉的死亡就到了。还能忍受几天黄昏的日落?残留哀鸣的声音越来越悲苦了。此时情形忽变,它再唱的就是凄楚的音调了,过去美好的年华不再回来了。

          “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薰风,是南风,是夏天的风,是蝉美好生命的季节。书篇的联想,相传帝舜时代的《南风歌》,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美好的南风可以解除人民的痛苦。它歌颂的是美好的帝舜时代。用了一个“薰风”,既切合蝉夏天的生命,也因“薰风”而引起我们对宋朝盛世的联想。空自怀想过去的日子,千万柳条披拂,那是多么美好兴盛的时代。杜甫对盛世的怀念则与此不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用的是赋的手法把感发直接表现出来。而王沂孙用的是咏物的手法,所以就“谩想薰风”那“柳丝干万缕”。他以“薰风”、“柳丝千万缕”代指两宋盛世。这就是王沂孙词“思笔可谓双绝”之处。

    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清朝的词人为什么推重这一类的词?一个原因是从张惠言开始的清朝词论家要给本来不在伦理道德约束之内的男女爱情的歌词,找一些道德伦理的意义和价值,抬高词的地位,所以他说温庭筠的词有屈原《离骚》的意思。可是王沂孙这一类的咏物词是确实有托意的,每一个语汇、语码都含着很深刻的意思。正符合他们词的理论,是他们最好的证据。还有一个原因是朱祖谋、王鹏运他们生活在晚清时代,是经历过“鸦片战争”、“庚子之乱”、北京曾经被八国联军所占据,他们跟王沂孙有相似的生活体验。几个悲哀的词人在一起填写歌词,留下了一卷《庚子秋词》也是有托意的。所以清朝的那些人推重王沂孙的词既有文学理论上的原因,也有他们个人身世环境的原因。从用“思”与用“笔”的路线去欣赏,是一条专门针对王沂孙词这一类作品欣赏的路子。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整理于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残蝉身世香莼兴‖王沂孙【下】(3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n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