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阁

作者: 羽舒 | 来源:发表于2023-02-03 06:31 被阅读0次

    文:贾玉霞

    今天下午,我出去溜达,走到沙岭村文惠园小区,听得里面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忍不住循着声音走去,不知不觉进了小区里,只见面前有一队挠阁正在跟着鼓点练习。

    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四周观看的人很多,他们边看边聊,有的人聊一些家常琐事,有的人对表演的人品头论足,哪个人扭得好,哪个人扭得不卖劲,时不时传来嬉戏的声音,“小刚子,再用点力,省上劲干啥呢?”“王大力,太棒了,扭得真带劲,加油!”我望着穿着戏服,看起来一模一样,化妆化得一模一样的人,简直分不清谁是谁,真不知道他们怎么认得这么清楚。

    其实,挠阁,发祥于山西大同,准确地说源起于大同市城东的蔚洲疃村。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金代的西京,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已经出现了“挠阁”这种村民庆祝新春佳节的街头民俗表演活动,时称“肉傀儡”,后流传到太原才叫成了“背棍”。其他诸如“高台”“抬阁”“背阁”“铁棍”“晃阁”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表演,都是借鉴了大同“挠阁”表演形式发展而来。

    用大同话来说,“挠”的意思是“抬起、举高”,“阁”意为女孩。事实上,不论是女孩,还是男孩,只要年龄在5岁到10岁之间都能上挠阁。昨天我站在人群中,听人们说现在会表演“挠阁”的人越来越少,都是70后的人,年轻的人几乎没有报名参加的,不是难学不会,而是不愿意去学,想上挠阁的孩子更是了了无几,这支挠阁的孩子差点没凑齐。

    据清《大同县志·风土》记载:“6月22日布行祀关帝,仪极丰隆,献戏之外,又扮架戏十数,举国若狂,颇有虑男女同途者。唯礼义自守之家,能自禁约。至其奉帝君神像,随架戏遍历街衢,殊为不敬。屡经名人晓导,间有自知其非者,然积习已久、猝难遽变。”“架戏”即“挠阁”的初名。

    这种表演形式最初主要用于祭神祈祷活动,每逢祭祀之日,扮相的民间艺人便在鼓乐伴奏下从神庙走上街头表演挠阁,观众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以至拥街塞巷的难以看清。为此,便将扮相的民间艺人绑在铁架或木板上或背或抬的行进表演。发展至今,这项民间文艺活动尤以大同开发区的蔚洲疃村(原属倍加造)挠阁闻名遐迩。

    大同不论哪里民俗社火表演,挠阁最受观众瞩目,人们站在路两旁,望着穿着艳丽服饰的挠阁队伍即将走过,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随着鼓点,心情澎湃,激情四射,心中都是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收成好;希望自己在学校表现优秀,学习好;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心情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挠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ng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