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教育和养育,孩子的养育更为重要,而且它是第一个台阶。
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路径划分为四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情感。
在孩子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呼喊,你对孩子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然后记住你的相貌。当他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时候依恋关系就形成。而依恋就是是情感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情感。当孩子的这种情感得到满足,他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他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到亲情,以后是伙伴情。这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第二个台阶,3-6岁,性格是重点。
性格是人的后天的社会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有第一次,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要什么东西,父母给了满足,这是一种性格培养方式。还有一种方式是,当孩子能够说话了,让他说出来,在沟通过程中,父母告诉孩子,为什么能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3岁上下对孩子说不行,以及一系列的性格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性格培养必须越早越好,最好在6岁之前,在孩子反抗能力非常少的时候,建立行为模式。这个时期,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观念在建立行为模式的过程中同时形成。
观念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
我们很多时候,讲知识讲道理是需要一个过程。但观念不是,观念就是一件事,这件事上你的反应得当,孩子就会形成「这个事行还是不行,那个事对还是不对」的是非判断。当如果当时父母没有及时引导,一旦孩子不好的行为出现重复,三次以后,就会形成定势。
定势包括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行为定势。行为定势就是习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知觉上,在思维上也会有定势。其实自私就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定势,只不过转变成了思维定势。
所以,3岁之前的养育,随事而就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陪伴,因此孩子在早年,他的陪伴极为重要。
第三个台阶,帮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长
6岁开始,孩子上学了,父母把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做好,而且对孩子有心理影响力,那么父母在后面很重要一点就是建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过程中,父母要认识到,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当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来自遗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其中,智力的相当一部取决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形成。
智力这东西是天生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去研究他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
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常常对孩子讲,别人为什么能考100分你为什么考不了?别人为什么能学的那么好你为什么学不好?
这个其实是涉及到孩子能力的问题。对于能力问题,恰恰是要甄别他的个性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能力的特长,帮他找到自我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他今后在社会中的定位。
当你这三个阶段做好,18岁之后,孩子的认知基本也成熟了,他可以通过认知自我调整。
第四个台阶:孩子的自我修养
修养,很多是靠自己来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一种在社会活动当中去修养自己。
养育和教育的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全在养的过程中育,后两个阶段,才是教,包括孩子自我修养的成熟。
第一,养育是父母的辛苦付出,是积累教育孩子的资本。早年父母在亲自养育,辛苦养育中,获得对孩子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就是心理资本。
第二,养育还需要稳定的一对一的关系。如果孩子早年没有形成好的依恋关系,会形成他潜在的很多心理问题,到成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的问题。因为依恋关系,是孩子放松自我,也就是他的内脏非常放松,同时是他对周围信任的依托。
第三,养育是人性被唤起的过程。养和育,早年的陪伴,极为重要,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这个过程一定要亲自抚养孩子。情感抚养是有恩于他,性格培养是立威于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