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自己,感觉有很多问题,经常说一句再用“但是”反驳一句,比如,我觉得我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好像都很浅的涉猎,没有很系统的学习,比如,我觉得原生家庭对我影响很大,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改变,诸如此类
朋友听完后,说我建议你读一下《被讨厌的勇气》不用读得多,就读完第一章就好了。我看书和看人一样,有点“颜控”,这本书,我最早听说的时候已经快十年了,那会儿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我讨厌被人讨厌,我也不想被人讨厌,就这么一下子错过了N多年。
但,既然朋友推荐了,也不好驳了面子,万一哪天她问起来,我没看,就尴尬了
一开始看就颠覆了我很多的认知,讲真,这个青年的人设几乎和我一模一样,所以他提出的很多问题也正好是我的问题。
青年的样子: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出身学历容貌都有强烈的自卑,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经常陷入自我嫌恶自我攻击的痛苦境地。所以,我去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到处找原因,希望从根源找到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可是第一章就说了你再怎么“找原因”也没办法改变一个人,看到这个就觉得挺不可理喻的,因果因果,没有因哪来的如今的结果呢?而本书中却认为,是因为你想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制造了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也就是自己想要这个结果,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结果,自己选择了当下的样子,这个观念挺颠覆我的,因为不认可这个观念,所以我选择继续看下去。
接下来,他就开始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了,这让我觉得有点无法接受,他举例说,如果你感冒去看医生,医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诉你说你之所以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穿的太少,你满意吗?当然不满意啊,我来找医生是为了寻求专业的处理和治疗,而不是只听一个原因啊。同理,如果心理医生告诉你,你之所以这么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也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所谓的心理创伤,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赋予了这个事件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比如,我社恐,其实是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宁愿选择不出门,不去听他们怎么说和怎么看。
到这里就有点理解了,我因为相貌学历和出身自卑,也是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我同样出身的姐妹们,她们一个个都可自信了。仔细想想,我的问题,好像都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出现的,我要用它们来保护自己,逃避某些伤害。
接着又说了情绪,情绪也是可控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我忍不住做了某些事是因为控制不住我的情绪,比如,你和老公吵架,吵的特别凶,可是转脸就能和孩子轻声细语的说话,还能笑脸展示,等安抚好孩子,再看到老公,又是一副恨不得的样子。你看,情绪转化的如此自如,控制的如此完美。所以书中说,情绪只是一种达成目的控制别人的一种手段,想想你和爱人争吵,其实不就是为了说服他听你的吗?
第三个比较颠覆的是,我想成为别人。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姑娘,每天五点起床,从五点到八点,高效的学习输出安排一天的事项,她每天能量特别高,同样是全职妈妈,几乎不曾从她嘴里吐槽孩子老公工作婆媳,长的也很漂亮,赚起钱来也很利索。很多时候我会去对标她,甚至想过如果我成为她,我这一地鸡毛的生活是不是就能改变。
我把过的不幸的原因都归结于自己不够好,所以书里说,你不会爱自己,为了能够爱自己,你才希望“变成别人”但即使你再想,你也不可能变成她,除非你对自己说,不能一直这样下去,要向前迈进,直到你感到幸福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而我们一直希望变成别人是因为我们一味关注被给予了什么,并执著于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更新你人生的状态,主动选择去往好的方向,主动关注我们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对比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往往因为安全感选择了不变,所以,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一切外在的体现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