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世间难堪之事,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其实还有,文人的落魄。
后人每每沉浸在之唐诗宋词之美,涌读经典之时,120O多年前的杜甫,飘泊各地,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失意丶疾病丶贫穷丶潦倒几乎伴着终生。
为避战乱,留落到四川,靠官场几位朋友接济,艰难度日。杜诗人为生活所迫,栖身成都郊野的几间茅屋,被今人用敬仰和缅怀蝶化为游人如织的圆子一一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有谁能体检到诗人为生活所迫,使有几点感慨与心酸。
百无一用是书生。杜甫曾经在公元751年,通过投延恩匦(类似于总经理意见箱)的方式进献《三大礼赋》,获得了参加集贤院考试的机会,考试通过后成为预备官员,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期。为了早一点得到实职,杜甫又在天宝十三年(754)进献了另外三篇赋,其中一篇是《雕赋》,同时杜甫还写了一篇《进<雕赋>表》。
在这篇表中,杜甫先是对自己的家世做了介绍: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天下学士到如今而师之”。然后讲了自己目前的困顿,“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最后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求职的愿望:“安敢望仕进乎?”
可见其对仕途的迫切。直到去世诗人都是闲职,饱受官场挫折和看惯官场险恶的杜甫,年近半百,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只能向近在草堂咫尺的武候祠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惺惺相惜,感叹诸葛亮何尝不是诉说自己。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昔日奔走于豪门权贵,看尽世态炎凉,空中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诗人在四川飘泊十多年,最后靠近他丶接济他的好人或贬或调或逝,命运只在捉弄他,只有顺着生命的嘲水,飘向远方。
诗人在近六十年的人生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词,其实是苦难这个老师被迫诗人所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