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8)
杜甫
文/石岩磊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所以又叫杜子美、杜少陵,由于他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被后人誉为“诗圣”,相对于晚唐的诗人杜牧,人们也称其为“老杜”,另外他还有许多别名,比如杜拾遗、杜工部、杜草堂等,这些则是同他的经历有关。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他小时候十分顽皮,曾作诗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20多岁时,杜甫漫游了吴越、齐赵等地,写下震古烁今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其踌躇满志的远大抱负。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便将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杜甫24岁时在洛阳参加进士科考,结果名落孙山,到了而立之年仍一事无成,只得先成家后立业,娶了门当户对的杨氏为妻。747年,杜甫到长安应试,再次落选,为了踏入仕途,他不得不想方设法结识权贵,可还是一无所获。杜甫在京城滞留了将近10年时间,见识了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也见证了底层人民穷困潦倒的现状。
由于杜甫没有经济来源,其家一贫如洗。755年,他的小儿子竟然被活活地饿死,悲愤交加的杜子美怒骂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中,杜甫被羁押在长安,好在他籍籍无名不引人注意,很顺利地逃了出来,直接投奔唐肃宗李亨。李亨当时刚刚背着唐玄宗称帝,正需要广纳人才,便授予杜甫左拾遗之职,于是杜甫有了“杜拾遗”的称号。
其实,左拾遗只不过是个从八品的小官,负责给皇帝提建议和意见,书生气十足的杜甫还真的把自己当作直言不讳的魏徵,可惜李亨不是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杜拾遗三番五次的劝谏早已令唐肃宗厌烦,尤其是杜甫为打了败仗的房琯说好话惹怒了圣上,被贬到华州做小吏。759年,杜甫愤然辞官,携一家老小辗转来到成都。
杜甫进蜀,一方面是源于躲避战乱,另外也是为投靠好友严武。严武是当地的行政一把手,对杜甫的确很关照,为其谋得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由此杜甫得了“杜工部”的名号。在朋友的接济下,杜甫终于建起一座草堂有了栖身之地,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杜草堂”。可一阵秋风便将屋顶的茅草吹跑了,雨水无情地倾泻而下,即使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仍念念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65年的4月,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靠山,只得举家再次踏上迁徙之路。第二年他们到达夔州,得到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代管一百顷公田,又买下四十亩果园,生活总算安定下来。此时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作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几乎占他现存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就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唱。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船东去,一路漂泊倍受艰辛。770年, 杜甫在一条由潭州前往岳阳的小船上去世。据说死因是,他由于突遇洪水被困于船上,多日没有进食,后来有朋友送来酒肉,杜甫暴饮暴食而亡。
一代“诗圣”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而更可悲的是,杜甫在世时,他的作品并未受到世人的推崇,他也没有多大名气。只有韩愈将他与李白相提并论,提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直到宋朝人们才广泛重视杜诗,可斯人早已远去。虽然杜甫看不到自己身后的荣耀,可他的诗句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世代人们的心灵,被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所感动,被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染,他也不愧为中国诗坛上的圣人。
2021.3.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