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诗词大会白马侃诗词花非花诗集
一首中秋赏桂的唐诗,读后犹如身临天女散花的仙境,妙不可言

一首中秋赏桂的唐诗,读后犹如身临天女散花的仙境,妙不可言

作者: 白马侃诗文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17:39 被阅读0次

    记得有一年,有一位老同学的朋友圈签名写道:今年丹桂思广寒,中秋时节不添香。哎,我这位同学有才,当时就觉得这两句挺好,有点意思,就秒赞了。多年过去了,今日又逢中秋佳节,难得一天闲暇,想找一首关于中秋的诗读读。

    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诗人都有描写中秋佳节的诗词,可谓体例良多,佳句频出。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方说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类属千古爆文,尽是以豁达的胸怀抒发绵绵的情愁忧思,令人眷恋不已。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则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如此则是游子他乡老,空怅桂轮新。许多中秋诗词和上文中说的差不多,都是带有一点淡淡的忧思。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一首诗是晚唐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却与上面所列诸位诗家的咏中秋诗词颇有不同。

    有些诗友第一次听说这位诗人的名字时肯定和白马一样感到可笑:这百家姓里竟然还有姓皮的。因为经常在网上见到网友间相互调侃的话“就你皮”,“那货皮得很”之类的。诸位诗友且莫笑,这位皮姓诗人皮日休也是很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散文家。他曾被大文豪鲁迅赞誉为“一踏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皮日休与陆龟蒙被世人合称“皮陆”。他是湖北天门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因为常年在鹿门山附近隐居,故自号鹿门子;字袭美(又称逸少)。唐朝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皮日休高中进士,后来在苏州出仕,任苏州军事判官等职位。两年后的八月十五夜,皮日休游历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下天竺寺,即现在的法净寺。佳节良宵,皓月中天,露点桂子,诗人便在这寺院里游赏桂花。中秋过了一段时间后,诗人仍然对那个八月十五夜里月下桂子的奇观记忆犹新,再想到自己的仕途平坦,顺风顺水,如得神助,顿感诗兴大发,于是就写下了我们今天欣赏的这一首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晚唐诗人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白马独家译诗:十五的月亮已经升到了天竺寺宝刹的上空。桂树上那些小花朵珊珊落在这皎皎月光笼罩的寺院里,仿佛是从月亮之上,广寒宫前的那棵桂花树上飘落下来的,轻轻盈盈的,犹如一颗颗的玉粒。我在佛殿前随手捡起一朵桂花,它的花瓣被露水打湿了,显得非常的新鲜滋润。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天上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想来应该是嫦娥仙子在空中挎着花篮,随于撒下了这些桂花吧。

    这天竺寺是位于浙江杭州飞来峰上的一座古寺,很有名气的。那飞来峰山麓上有三座天竺寺: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本诗中所写的天竺寺是“下天竺寺”,也叫法镜寺,它是三座佛寺中最古老的一座,与灵隐寺同期建成。

    玉颗珊珊下月轮。诗人一看到中秋的桂花在月光下被秋风轻轻的吹落,首先就想到了玉屑的颗粒,而玉的温润是众所皆知的。桂花的花朵是很小的,柔软的,雅香的,这一些特点和玉极其相似。所以诗人把桂花比喻成玉的颗粒是非常恰当的。一些评论家把首句中的“玉颗”解释为玉珠,这隐隐有些不妥当。因为珠是圆的,所谓珠圆玉润,但桂花并非是圆的,因此白马在这里把这个“玉颗”解释为玉屑,玉的颗粒。首句里的“珊珊”一词用的很传神。珊珊的一个意思,是形容衣衫上面的玉佩相互碰撞的声音,应该意思是形容体态步伐的轻盈和轻缓,特别是指女子的体态和步伐。在这里用来形容桂花飘落的姿态,是很贴切的。诗人在打了一个比方的同时,又浮想联翩:这些桂花是从月亮上面飘落下来的。他这样一联想,这些桂花就具有了仙气,真可谓“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呐!

    殿前拾得露华新。这一句中的“华”字同“花”。诗人漫步在佛殿前,看到月光下桂花那娥娜多姿,飘飘欲仙的景状,顿时心动了。于是他俯身捡起几颗桂花,置于掌心,用手指拨弄着,在月色下细细观赏。只因花瓣已经被露水打湿,所以在手上也会有一点点湿漉漉的感觉,这反而让诗人感觉到这些桂花虽落末老,沾露如新的鲜活。有人说皮日休的诗文有奇朴二质,我们通过读本诗的首句和第二句已经初窥端倪。奇是写法的奇妙,比如首句以比喻和联想而写出的奇妙美景,令人叹为观止,脑洞大开。朴是指用语的质朴,朴素。比如第二句中的“拾得”二字,完全是口语化了。

    在天竺寺这样的的佛国里,当时捡起一些刚落下的桂花,不知诗人皮日休有没有想起过“花开见佛”这一句话。尽管此花非莲花,然而这一桂树驻留寺院,受香火,闻钟磬,睹诸佛圣像,花开花落应当皆可见佛,这纯属白马臆测。不然,诗人为何偏偏在佛殿前拾几粒桂子,爱怜地细看,以至于后来生成“殿前拾得露华新”的自然清新诗句呢?或者诗人在这殿前拾桂花时,幻想着将自己置身于月中广寒宫的殿前了吧,细思实在是太美太美。

    至今不会天中事。有关天上神仙的古老故事太多了。诗人在八月十五那天的月下见到桂花后更是浮思如潮,特别是有关月亮之上的神话故事: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天狗吃月亮等等。这些神话传说也被许多诗人写进他们的作品里。比如李白的《把酒问月》里有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临”;李商隐的《嫦娥》里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明朝一位无名诗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月中环珮归何处,天上霓裳事已非。”凡此种种,颇令人遐想无限。而皮日休的这首诗中的“天中事”,指的是中秋那天夜里桂子从天降落一事,他到现在还没搞明白。诗人真的不明白吗?其实他何尝不明白呢,不过这也恰好表现了他对如梦如幻的境地的痴迷至深。这句诗中的“会”字是领会,理解,明白的意思。作为绝句中的转折之处,诗人把自己不明白的事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们也纷纷猜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而引出了这首诗的尾句。

    应是嫦娥掷与人。传说中的嫦娥,因为偷吃了后羿的不死药,不由自主地腾空奔月而去。虽然她成了仙子,居住在冷冷清清的广寒宫里,在天上各种热闹的仙会上轻歌漫舞,实则她也是落寞不堪,懊恼不已,哪里能像在人间一样自由自在呢?这也算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的原因的。或许诗人皮日休也读过李商隐的这一句。而在八月十五那样花好月圆的夜里,诗人就联想到仙女散花的主角应该是嫦娥了。在这美好的夜晚,寂寞的嫦娥也忍不住走到月下的天空里,一把一把地将广寒宫前的桂花掷向人间。诗人把这个“掷”字用得很妙,掷地有声,有力量感。仙子在看到人间普天同喜过佳节时也会受到人间喜悦的感染而兴奋无比,从而将桂子用力掷向人间。诗人用这一“掷”字,而不用“散”,“撒”,等动词,这还是有讲究的。掷,一般是用一只手抓着东西从眼前抛向更远些的前方,表现得很乐意;而“散”,“撒”是把东西丢向自己身体周围的一圈或半圈,表现得很随意。

    读完这一首诗,白马忽然想到一个词:蟾宫折桂。它的意思就是去月宫里那棵桂树上折取桂花,我国的古人常用来表示在科举考试考里中了进士。诗人前年考中进士,未尝不感到志满意得,触景生情,情生则诗成。

    亲爱的诗友们,今天的诗词赏析就讲到这了。热烈欢迎诗友们一起来和白马讨论讨论皮日休的这一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喜欢的诗友们请您关注白马侃诗词吧!白马衷心的感谢你们!更多精彩,咱们下期再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首中秋赏桂的唐诗,读后犹如身临天女散花的仙境,妙不可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rt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