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想本科毕业后去美国读商科的同学聊天,她在MBA和MF之间犹豫。
她内心已有答案,最终话题转向不是职业选择,而是亲子关系,是她犹豫的背后,来自父母的影响。
“安妮,我一直渴望和父母成为最好的朋友,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是几乎不可能。像很多人,就什么都不跟父母说,能少说就少说!”
我握握她的手,“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不要太伤心。”
I understand and feel you way.
父母之所以最终能理解我们,本质还是因为爱,他们最后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接受了我们的想法。
这样想,他们也失去了自我,毕竟理性面对认知失调绝非易事。
父母的 反对未必是坏事,证明他们有强大的价值观,可喜可贺。
这样的父母,能给我们另一种力量。
有个叔叔在农民家庭长大,在那个年代,知识改变命运,他从事的行业赶上机遇,扶摇直上,现在春风得意。
他的儿子也是好男生,只是从小养尊处优,对吃喝讲究,工作也努力。
但是叔叔不满意,他不停地说,“太不能吃苦了,太不踏实了,想当年我们......”
“爸,你们那个时候和我们这个时候,你的爸爸是谁,我的爸爸是谁,这些天壤之别,不可能造就一个踏实吃苦到你那种程度的我。”
是啊,寒门贵子,拿什么去要求、去指导、去理解一个小少爷呢。
寒门有寒门的品格和路,少爷有少爷的路和办法,应是都能走得通的路。

父母试图说服子女,子女试图说服父母,都是无用功。
我思故我在。
我们和父母之间,有时代的鸿沟,迥然相异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志趣天性。很多人和父母的差异,大于和大学同学的差异。
能获得父母的赞同,当然很好很幸运;
得不到他们的赞同,也很正常,不要遗憾。
同时理解支持、鼓励包容,这些美好的态度和感情,需要事实基础,也需要去争取,即便他们来自父母。

近年来似乎很流行讨论:原生家庭。
“父亲的角色决定了女儿的爱情”
“你今天的家庭是昨天童年的影子”
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在原生家庭都有迹可循,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认识到这些影响给自己带来的局限性,从而改进,而不是把所有的错误推向父母。
可是和父母,这段谁也逃避不了的亲密关系,如何经营和面对,如何把负面情绪变成爱,很重要。
我们不能选择拥有怎样的父母,却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子女。
安妮的个人拙见是:
做一个独立的子女,为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负责。
富有或贫穷,令父母骄傲或蒙羞,承欢膝下或漂泊海外,和父母成为朋友或无法沟通,都要尽量独立。
现在独立思考,以后独立经济。
有人说中国式好孩子:有上进心又不够有野心,想顺从又不甘心。
愿你我不要成为这样的好孩子。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自清《背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