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4400/9cd86b83b637e8d1.jpg)
阅读时间:2023年11月14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全集》
阅读范围:《呐喊》——《阿Q正传》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细想起来这次我才完整的看完这篇小说,印象里小时候课本里的是节选,一直以为阿Q是被当革命党杀头的,现在才发现从头到尾这一切都是他为争取可笑的“自尊”的闹剧。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阿Q,只简单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吧。
上学时读阿Q,我嘲笑这个“蠢人”现在我讥笑当时的“社会”,恍惚中也会苦笑一过百年,阿Q仍在。
关于阿Q其人的考证
先生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主人公的起名和小说题目的选择,我想是为了提高故事的可信度吧。有人说阿Q的Q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梳辫子的人。于是我又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如果阿Q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是指一个国家呢。高自尊、虚荣心、逃避现实、自以为是、欺软怕硬,这些词用在当时的清朝身上仿佛也不违和,细思极恐。
阿Q的几次地位上的转变
阿Q只是镇子上打散工的下等人,他总是被人欺负,但只要率先出手自轻自贱,别人就无法再欺负他。而他的制胜秘籍是“精神胜利法”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刚才的境遇,又可以成为得理还让人的胜利者了。
阿Q的自我安慰使他可以自在生活获得尊严。
他第1次被高看是攀上了赵太爷的亲戚,被名人人一通好打。用现在的话来说,因为蹭到了“名人效应”的流量,地位水涨船高。
先生说。如同从孔庙里的太牢一样,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贤们便不敢妄动了。
阿Q是如何利用这种声望的呢?他会和同为乞丐的王胡比赛抓虱子。被欺负了会想是不是因为皇帝停了考试,所以像赵太爷这样的举人秀才不被重视自己才被轻视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Q是懂得借势的。
于是阿Q便长了能耐,敢去欺负比他地位低的小D,去捏小尼姑的脸蛋。将王胡,假洋鬼子对自己的欺辱,转嫁到比他更弱的人的身上,仿佛获得了胜利。
这说明阿Q的仗势欺人,也只不过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罢了。
对于这种胜利先生的描写是: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因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许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阿Q的第1次决定性的失败,是因为他被女人“迷惑”。在做短工时试图欺负吴妈。于是败坏了名声,赔钱谢罪,还丢了唯一的破布衫。名声坏了,酒店不肯赊欠,也被轰出临时借宿的地方,更没有人愿意雇他做短工。
然后小D反过来欺负他,偷尼姑庵的萝卜也被追打。于是他选择进城闯荡。回来后的阿Q也风光了一阵,因为他带来了城里的“好东西”。尽管人们心里知道,那不过是顺手牵羊的赃物。可因为阿Q见过世面,认识城里的白举人,又成了当地的名人。然而人们还是防着他的,因为他是个偷儿,既想从中得好处,又怕自己成了油水。
对于阿Q的革命历程,我依稀记得他是因为自认为革命党被拉去行刑的。而读了原文才发现,这到底是他求而不得的。
在这里先生把那群假革命真复仇的人的嘴脸描绘的淋漓尽致。这些人无非是趁火打劫,以公谋私的人罢了。
阿Q是革命不成,又思举报反被诬陷为强盗的。在最后的表现机会里,阿Q所想的也只是努力画出人生中最圆的圆圈,生怕被人笑话。
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唯有圈而不圆,却是它“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她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对于会被杀头阿Q又开始自圆其说,什么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未免要杀头的。。。
可惜他人生的谢幕并没有圆满。阿Q在去法场的路上唱出一段慷慨的戏文。这是观刑的人们不太尽兴。
庄子上对于这个案件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人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可笑的死囚呢?游了这么久的街竟然没有唱一句戏文,他们白跟了一趟。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先生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便是百年之后,读起来也觉得可以对号入座。1.阿Q之人,把一切的境遇都合理化,大约人人生天地之间遇到此等事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用一些“伦理梗”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
2.遇到能欺可欺之人,又会发泄情绪,抬高地位。永远向下比较,获得那一点点可怜的尊严。从观刑者到受刑人,人们关注的只是“人之将死”时是否可以慷慨激昂,维持最后的尊严。至于是非对错,自然有公断。
3.遇到可攀附之人,又想借势抬高自己。一旦攀附不成,便生毁灭之心。阿Q心中的革命无非是毁灭现在的仰望者,然后成为下一任的主宰继续进行欺压。
王胡子,假洋鬼子,白举人,赵太爷,小D,小尼姑,都是另一个层面的阿Q。将处境合理化,趁机在弱势一方身上寻找尊严,如果可以趁火加柴便是极好的了。
这便是先生笔下吃人的社会,食他人的骨血长自己的威风, 然后成为刀组上的另一块鱼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