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第十五节——读古书的风波,此节的两个事件“乐华艰难交学费的怅惘,一篇高中生所作的壁报‘谁愿意迷恋骸骨’带来的校园风波”,彰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理想与现实以及新旧思想的各种冲突。
文中的王先生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则凸显中庸之道。王先生用心的解答学生关于读书上的疑惑——中学生该读什么样的书,古书该怎样读,古书的研究适合什么人;甚至自己对于国学的一些观点也一一作答;但对于他人不同的观点及做法则不予评判。
说起“中庸”这两个字,我则深感一些经典的古文确实需要读一读。会有这样的认知,自然是有原因的。
中庸这两个字很早就认识,一直当做平庸解读,且常常以做一个“中庸”的小人物自诩。
直至去年,参与007不写就出局平台中的每天演讲一分钟圈子,经大哥张胜萍的论语解读,方才知道,自己一直错会了“中庸”的意思。
今百度搜索中庸简略的解释,有重温之意,也希望他人不要我一样错读了它。
1.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入《四书集注》。
2.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