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4年,《万象杂志》里一篇署名作者为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备受关注。
如果只是一般的作者也就罢了,但这篇文章,恰好引用了不少的法国作家做对比,行文非常严谨,虽有对张爱玲小说的肯定,但批评的言辞也颇为激烈。
作者迅雨尤其对《倾城之恋》小说里“几乎占到篇幅二分之一”的调情不满:“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度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李健吾。
可当张爱玲知道了迅雨就是傅雷时,她脸上还是浮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
毕竟,那时已大名鼎鼎的傅雷,平时主要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以及巴尔扎克的小说,很少写这种评论性的文章。
由此可见,傅雷对张爱玲的作品是那么的在意和关心。也很真诚的希望张爱玲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张爱玲,在几个月后写出了一部《殷宝滟送花楼会》回怼。
在这部小说里,张爱玲很罕见的,把自己以“爱玲”自称,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小说里。
通过殷宝滟亲述这段婚外情带给自己的痛苦,公布了男主角罗潜之与女学生殷宝滟的这段“婚外情”。
小说里,两人是共同翻译音乐史日久生情,从殷宝滟的眼中,观察到罗潜之这种教艺术的老师的极度敏感、神经质以及家暴等诸多缺点。
小说中对罗潜之的外貌及动作这样描写:“他除下眼镜来,他的眼睛是单眼皮,不知怎的,眼白眼黑在眼皮的后面很厚很厚,看着并不觉得深沉,只有一种异样的退缩,是一个被虐待了的丫鬟的眼睛。在外国他是个苦学生,回了国也没有苦尽甘来,他失望而且孤独,娶了这苦命的穷亲戚……”
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是影射傅雷和成家榴一段的“婚外情”,这种刻薄的描写,颇有张爱玲的“鬼才”。
只不过,张爱玲在这部小说里,对人物的描写还是有些夸张。
这部小说公开出版以后,音乐家成家榴很快结婚,却因太过仓促又很快离婚,在那时算是挺不幸。
“这部小说写的实在太坏了。但有的时候,只有出版了才知道写得坏。”1983年1月13日,张爱玲致信宋淇,表明她写的是傅雷的事,但为了要“掩蔽”身份,用了另外一个人的形象(传教士形象),结果有失真实。所以请不要将罗潜之的一切都当是傅雷。”
1983年,当这部小说再版的时候,张爱玲特别补写了一个尾声并署名“1983年补写1944年旧作”。
在尾声中,一向骄傲的张爱玲,这样说:“我为了写这么篇东西,破坏了两个人一辈子唯一的爱情——连她可能也是,经过了又一次的打击”。
在尾声的最后,张爱玲说:
“在这思想感觉的穹洞里,百无聊赖中才被迫正视《殷宝滟送花楼会》的后果。“是我错”,像那出流行的申曲剧名。”
02
如果说,张爱玲只是觉得自己辜负了同学对自己讲述感情烦恼时的信任,那可能只是遗憾。
能看出多年以后,张爱玲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明显透出的悔意。
觉得当时把傅雷那短暂的婚外情公之于众的“回怼”是错了,更有一种对“她”伤害的惋惜。
而这个她,在我看来,其实不止是对成家榴,更是傅雷的妻子朱梅馥。
毕竟1983年的张爱玲,也已是一位63岁的老人。
若她回想起1966年傅雷夫妇双双自溢的人生大悲结局。而一年之后,带给张爱玲很多快乐和热情的丈夫赖雅离世,对张爱玲来说,也是无限伤感吧。
在这段感情风波里,其实最难熬的是人是朱梅馥。
要知道,朱梅馥并不是一个旧式的女子,她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
但她在婚姻中的那种隐忍以及对傅雷毫无保留的爱,还是让人无比唏嘘。
就连后来成家榴自己,回忆起曾和傅雷的那段情,都不得不说:“朱梅馥是个特别好的人,根本不忍心伤害她。”
傅雷一生成就斐然,应该来说,幸运的是遇见了朱梅馥这个终身伴侣。
作为和傅雷夫妇熟悉的杨绛,对朱梅馥是非常了解的。她曾这样评价朱梅馥:
“梅馥不仅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不仅是非常能干的主妇,她还是傅雷的秘书。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也得打三四成的折扣吧。”
就连今天我们看到的《傅雷家书》,也是幸于当年朱梅馥摘抄并整理在三个大笔记本上。
若没有这一份重要的资料,今天很多人研究傅雷,肯定没有头绪。
这本本来没有打算出版的家书,一经出版却成了超级畅销书。
很多父母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感受到了傅雷学术的严谨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深情厚谊。为这样的家风,感动万分。
03
只是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傅雷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叫做朱梅馥女人,会是他如此合适的终身伴侣。
朱梅馥14岁那年,与比自己年长5岁的表兄傅雷相恋。一年之后,两人订婚。
傅雷的生父去世很早,当时只有24的傅雷母亲,选择了独自撑起一个家。她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抚养子女身上,尤其是培养傅雷的学习和接受教育方面。
在经济很困顿的情况下,她还自费送傅雷去法国留学。
这样的举动,在今天看来,的确算是非常的有勇气。
傅雷母亲眼光独到,看人很准。她觉得朱梅馥不论从家庭、相貌、品行、性格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是最适合傅雷的妻子。
因此,在儿子留学前,就定下了这门婚约。这与鲁迅母亲当年在儿子留学日本前,为他选择的妻子朱安不同。
傅雷和表妹从小就情投意合。
尽管此后,傅雷也有“见异思迁”之举,婚姻中也曾起过波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两人相濡以沫的时光,他对妻子朱梅馥的情感也越来越深。
傅雷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婚姻:“自从我圆满的婚姻缔结以来,因为梅馥那么温婉,那么暖和的空气,一向把我养在花房里。”
完全不像鲁迅评价自己和朱安的婚姻那么哀伤:“那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而已。”
04
傅雷在法国留学期间,还曾爱上过一位法国姑娘。为此,他还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想要退婚的愿望。只是怕母亲伤心动怒,自己不敢寄出,于是委托好友帮寄。
后来发现那位法国姑娘、对他并无此意,他这才对自己写那封长信懊丧不已,简直想要终结生命。
没想到,好友并未帮他把信寄出,这一下,他才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回国后,他就与朱梅馥举行了婚礼
朱梅馥原名朱梅福,寓意生于元宵,腊梅盛开,父亲希望她如梅花般高洁芬芳,一生都有福气。
可结婚时,傅雷觉得妻子的原名俗气,便将“梅福”改为“梅馥”,寓意梅花芬芳。
这个接受了丈夫改名的女子,从此为爱追随了一生,用尽生命的芬芳,呵护着家人。
翻看《傅雷家书》时,看了30多封她给儿子的信,我越发觉得,她是如此美好与芬芳的一个人。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平时,只要傅雷在家书中和儿子谈艺术、谈人生,她就会特别的克制,信就写得很短,但情感很是热烈。
但当傅雷情绪低落或者身体不佳的时候,她就会很细心的写长信,讲述丈夫的状况以及心事,并不忘给儿子各种温馨的提醒。
在儿子遇到感情问题的时候,她不惜写下了20多年前,因丈夫的婚外情曾让自己痛彻心扉的感受:
“那时你五岁,弟弟两岁,我内心的斗争是剧烈的,为了怨恨不能忍受,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不应该那么任性、自私,为了一个“我”而牺牲你们的幸福。我终于委曲求全的忍受了下来。
反过来想一想,要是你爸爸当时也只是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不顾一切,那么,今天还有你们吗?还有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吗?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幸福,是拿或多或少的痛苦换来的。”
字里行间,并没有对丈夫的怨恨。反而对丈夫当年的克制充满感激,认为丈夫为了这个家庭,也曾有着自己的痛苦。
这样的换位思考,极具有同理心的胸怀与气度,绝非一般女子。
朱梅馥还对傅雷古怪又暴躁的性格常和儿子傅聪起冲突,做了对丈夫原生家庭的解释:
“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疾恶如仇,是有根源的——当时你祖父受土豪劣绅的欺侮压迫,二十四岁就郁闷而死,寡母孤儿悲惨凄凉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
我爱他,我原谅他。为了家庭的幸福,儿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业的成就,放弃小我,顾全大局。”她爱一个人,从骨子里去心疼,不止爱对方好的一面,更还接受了对方差的一面。完完整整的体验,这世间很难有人体会的到吧!
朱梅馥曾对傅雷说过:“为了不使你孤单,你走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跟去。”
她说到做到,用生死相随的方式,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用芬芳守护着她的挚爱。
这个一生无比善良的女子,治愈了曾在原生家庭中伤痕累累的傅雷,用自己的美好,解释了爱与慈悲。
这也许就是:“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本文参考文献:
《傅雷家书》
《张爱玲私语录》
《张爱玲大全集》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