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有了解的人,对叔本华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认为意志是生命的本质,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生于德国,父亲是个商人,后投河自尽,母亲是个知名作家,家庭关系的冷漠,使得他从小忧郁孤僻,表现出悲观主义倾向,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哲学领域的发展,30岁时叔本华就写出了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
叔本华一向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孤独读书术》一书概括了他的读书观。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叔本华的观点在当下仍然不过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不读坏书
叔本华认为,读好书的先决条件是不读坏书,读坏书就是浪费时间。
读书的首要原则是不滥读,坏书如毒药,伤害心神。“低劣而无益”的作品,偷走了读者的时间。
如何区分好作品与坏作品呢?叔本华认为好的作品应该“赤裸地表达真理”,看一个作家的思想如何,不需要读完他所有作品,只要知道他如何思考就行了。甚至只需要阅读一位作家的几页作品,就可以知道看他的书有没有收获。
好的作品“必须有东西可以表达”。坏作品表达含糊、混乱,因为作者的思想就是模糊不清的。也就是说“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单,真理的影响越深刻”。不需要故弄玄虚,华丽辞藻堆砌。
乔布曾说: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小,多有患难。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形容人生的空虚,没有比这几个简单句子更深刻的了。
心中有明确的观念,为了表达自己思想而写作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才值得阅读。与之对应,有的人,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写作只是为了填满稿纸,肯定写不好。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
荣耀和金钱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袋子里
“温习乃研究之母”,好书需要重新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印象。
多读古人的名著。读名著经典,即使只有半小时,也会觉得如饮“清冽的泉水”一样舒适,因为作者的思想深刻,作品价值禁得起时代的考验。
2、读书和思考
作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认为,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
读书和思考是两回事,读书时,人的精神为书本所支配,思考时是与外界隔绝,随着自己思考而活动。不管读书多少,思考不能停,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断。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才能持之以恒”。只有思考能带我们走上精神的康庄大道。
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3、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
叔本华评价好读书但不思考的人,一点都不留情:一天到晚沉浸在书中的人,只是个合格的读者,他的思维能力逐渐丧失,是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蛀书虫。他认为,“最好再思想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
多读书真的不好吗?很多人尤其是商界大佬都公开讲过读书的重要,他们勤读书、读书多的故事也广为传颂。比尔·盖茨,巴菲特,查理芒格几乎每天读书。俞敏洪说自己3个月读了60多本书,做了几万字的笔记,他在北大上学4年读了800本。亚洲首富孙正义生病3年期间读了3000本书。张瑞敏每周读2本。李开复也曾建议每人每年应该读100本书。
为什么他们可以读这么多书?对于阅读量大的人,拿到一本书,已经不需要从头看到尾,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了。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字看完,而是通过高效的阅读,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
高效的阅读,也是有技巧可言的。比如先看序言和目录,了解哪些内容是自己想知道的,然后重点去读那些关键内容,其他内容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忽略。冯仑说他现在看书一般都是挑着看,如果是很好的书,他会从后往前看。这是因为一般的书,都是最后讲结果,中间是论证部分。他不太看论证部分。(《阅读,也是一门技术活儿》)
由此可见,书读的多不见得不好,关键是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大量阅读要伴随独立思考,才能最大化提升思维。只读书,不思考,读书就是一个打发时间的活动,对思维提升和改变毫无用处。
叔本华讲文学
《孤独读书术》中,除了讲如何读书,叔本华还发表了他对文学、诗歌、悲剧与喜剧的看法。
文学,用德国作家维兰德的定义来说,就是“利用词句使用想象力活动的技术”。文学作品比绘画、雕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文学的目的是推动我们的想象”。
叔本华认为悲剧作品,引导我们走向“绝望”,虽然很少直接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出绝望的意志。悲剧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是先描述人世间的不幸,然后,将读者带入故事中,激发读者的同情;有的描写主角的心里变化,看烦恼如何转向。
悲剧的最终目的是转向“断念”和“生存意志的否定”,喜剧的目的则是增强“生存意志”的信心。喜剧中总是混入各种笑料,让我们感觉到人生是美好的。
《孤独读书术》在豆瓣评分8.2,却只有104人参加评论,可见这本书如同书名一样,在众多讨论“如何读书”的书籍中略显孤独。本以为哲学大师讲读书,会很枯燥。然而翻开书,我的想法就改变了。书中几乎每页都有形象的比喻:
作者说:思想如同恋人,不与恋人结婚,恋人就离你而去了,思想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忘记。又说,读的书越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些好的作品总要等作者离世多年后,才为世人所称颂,为什么呢?叔本华书,这就如同你站在一个巨大的建筑物跟前一样,因为太近,反而无法欣赏建筑的巍峨伟大。多么机智和有趣。
读好书,不读坏书;读书多思考,不贪多。这是叔本华给我们的读书建议,大道至简。
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是自我的修行,当你手不释卷,沉浸其中,时间久了,终会收获自己的读书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