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叔本华《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散文集的第二篇文章。

关于读书,我先说几句。
叔本华说,读书是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运动场。
我是同意的这种说法的。
那么叔本华不读书吗?不是叔本华广博群书,那么他是怎么做到既阅读又思考的呢?这提示我们在阅读书籍后,用自己的大脑袋去思考是极其关键的事情。
今天我看到《生命的旅程》,这篇文章中,叔本华详细分析了青年,中年与老年体会世界的方式,由于方式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生存状态。
他的这篇文章的篇幅在这本散文集里名列前茅,但是我对这篇文章却没有太深的感悟。所以我仅仅摘抄一些句子。
这些句子的主要作用在于提示他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童年就像一首令人陶醉的长诗。因为与其他艺术一样,诗歌的本质就在于把握柏拉图式的理念。
我们越年轻,认识到的每一个单个的事物,就越能代表他所从属的一整类。
我们的世界观——无论他是深刻还是肤浅——是在童年时期奠定基础的。
尽管这些世界观在以后的人生中会得到扩展和完善,但是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了。
在童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认识和了解世界外在的或客观的一面,即意志的表象。
这种心态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渴望,一种向往行动和体验的冲动,将我们抛入现实社会中。
叔本华提出,如果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教导他,根除这样的错误观点——即世界已准备了大量的美好事物,要赏赐给他,那对他将是大有裨益的。但是通常教育的结果却是加强这一错觉。
如果说我们前半生的主要特征是对幸福永不满足的渴望与追求,那后半生的主要特点则是对不幸的恐惧与担忧。
与前半生相比,人的后半生就像一个乐章的第二部分,激情和渴望减少,更多的是宁静与平和。
叔本华说,为了教导青年,不让谬误进入青年的头脑,要特别强调禁止小说的阅读,而代之以适宜的传记文学作品。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安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心有成竹的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
对于那些落在自己头上的不幸或麻烦,我们一般都难辞其咎。
只有当生命将要到达终点的时候,一个人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他真实的自我,明白他生命中追寻的目标和方向,尤其是他与别人及世界的关系。
生命的历程,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内在构成。
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一点,所有的快乐都是否定消极的,痛苦才具有肯定积极的本质。
青年时期并非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
一般来说,除了个别情形和特殊境况之外,青年人身上都带着某种忧郁伤感的特质,而老年人则具有某种亲切温和的特征。
年老贫困确实是一大不幸。
叔本华的教育观非常值得人们去了解。
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应该是从直接的经验中得到观念和概念。而不应该是相反。
在这一章中,他提出要给孩子以明晰的观念,而不能是虚假的。而从任何概念中获得到的理解都有可能偏离本来的面目,发生误差。
他认为万万不能以文学作品作为理解世界的途径。而应以较为真实的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