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美国的时候导师正好在国内开会,所以我是来了半个月才当面见到她。记得她当时正儿八经地和我面对面坐下,探讨了诸如研究兴趣、未来职业规划等等,之后问了一个问题——“你来这里读PhD的目标是什么?”。这几乎是个所有面经都会提到的问题,标答们无非是“短期目标是积累经验、拓展视野,长期目标是成为 一个科学家/教授”等等。但彼时我并不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甚至研究兴趣也要继续探索,于是我也就实话实说:“我想找到我真正想做的研究,也想知道做科研是不是能让我快乐。”之后因为导师太健谈这个话题就过了,但大致在面谈要结束的时候她突然说了一句“我的目标是尽早帮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虽然我是你的导师,但我希望你能够不依赖于我。你想做什么研究要跟我商量,因为你在我的实验室工作,但并不需要我的同意。”我突然觉得,这个说法让“目标”这个被面经折腾烂的问题焕发生机了。“学术独立”的确够格成为我五年里的目标。
面经里还有另一个要被问烂的问题——“为什么出国留学?”。从某种角度来说,回答这个问题于我几乎简单到粗暴:因为一个我很喜欢但却不喜欢我的姑娘。我知道她会出国,也知道我无法接受在一个只是“曾经”有她的地方再待五年,于是笃定无论如何不保研。不过严谨地说,她是我出国的最大内在动力,但却不是主要理由,毕竟不是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儿。这里理由与动力的区别是,前者是诱发一个行为、决定的理性构成,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碍想要放弃的时候,动力会让人坚持下去。除了想四处看看而不是待在一个地方发霉外,我出国的主要理由是想在生活上independent。此前22年里我都是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大学前从未住校,住校后也是每周回家。加上大部分亲人都在这里,生活对我来说是很容易的,但却缺乏挑战和新意,也错过了一些提升自己的机会。所以在准备“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答案是“I want to be totally independent.”后来想起时我发现这基本是与导师不谋而合,在不同方面。读PhD如果是为了学术独立,那么出国读就是为了生活独立。
还有一点是我过来之后学到的,关于感情,关于那个我很喜欢的姑娘。她一直很独立,即使作为朋友来说她也很少表现出对我的需要,这让我在很多时候觉得很不是滋味,大概是因为我不希望在她的生命里可有可无吧。我曾经觉得自己是个残缺的形状,等到与另一个相契合的个体结合后就可以成为一个圆。但后来看到一个漫画,大致是说我们要把自己磨砺成一个圆,然后在旅途中遇见另一个圆,再一起去很多地方。我想这才是对的。她正在努力变成一个不需要被其他人填补的圆,我怎么能不支持她呢。我也应当是一个圆,变得不需要她。这不代表我要不去喜欢她,事实上这种发于欣赏的喜欢根本不会消褪,我只是不该让自己对她产生依赖。不需要她喜欢我,不需要她关心我,不需要她需要我。这是精神独立。
当我由内而外变成一个圆的时候,希望能与同样成为一个圆的你第二次遇见,既然上升的一切终将汇合。或者第二次遇见的还有爱,不管是来自哪个圆,我会期待和她一起越滚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