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微信聊天,我说到自己现在的一个舒展的状态,并举了个恣意张扬的例子。朋友在公司做管理工作,她说其他人对这种做法会有不好的看法,提醒我拿捏好分寸(非原话,大家理解意思)。
我看着她说的话,心里有点不舒服。感觉到她的提醒来源于关心,但也是一份担心。这份担心,让我有一种不被信任感。
因为在学心理学,对语言背后的语言也就更有兴趣一些。于是,就这个话题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
我请朋友回忆一下她说提醒我的话时的感受,她说有些小担心。
担心后面的语言是什么呢?
朋友觉着,怕那样做对我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说我有一种不被信任感。比如,一个孩子端着热水,你会去提醒,而若一个成人端着热水,就不会。
朋友觉着很诧异,在她的系统里,我没说出“不信任”这三个字之前,她根本没有这个概念。而即使我说出来后,她仔细想想,还是感觉她没有这个潜台词,她就是单纯的善意提醒。
嗯,我想到,这可能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表达的潜意识,也或许是我自己的投射。我会因为不信任别人而提醒对方,到别人提醒我时,我把自己的体验转嫁到她身上。
感觉没有对错,以每个人自己体会到的为准。一句说过就算的话,之所以拿出来讨论、品味,好像更是为了“分化”。将你表达的真实意思与我感受到的意思进行确认,才会辨识出自己有没有不合理的想法,才会在感觉别人向你扔球时,选择是不接还是接以及如何接。我们的心,才会定下来。
嗯,这篇日记的开始,我本来想论证朋友“提醒”背后的语言,是不信任。但写着写着,我捋清了自己的思路,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以及今天下午这场讨论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