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
留学体验式小说03 | 小馆那些事儿

留学体验式小说03 | 小馆那些事儿

作者: 流动盛宴爱码士 | 来源:发表于2017-10-12 05:22 被阅读47次
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画作

巴黎中餐以小馆命名的餐馆比比皆是,基本会在之前放上地名感觉地方特色浓些。我曾在巴黎一家比较著名的小馆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白天上课,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游走于小馆之内,感受着在这家小饭馆里的人生百态,善恶美丑,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电视剧,真实的再现了生活里的许多……

这家小馆坐落于巴黎著名的华人聚居区13区,名为山东小馆。老板姓薛,是个胖身材,秃脑袋的山东老男人,说是青岛的,从口音上判断还是有些山东腔的。来法国之前据他自己说是有30年鲁菜烹饪经验,师从于各路名师,深谙鲁菜之精髓,取众家之所长,渐形成了自己的烹饪风格。这段话写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把自己给逗乐了,查看此人背景:

因搞运动,流亡法国。抛开政治背景不说,单从时间上看,搞民运的进步人士,怎能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烹饪。记得五四运动时期的陈独秀先生,也搞运动,但运动之后是去北京八大胡同消遣排解的,革命人士搞革命的时候也是要回到生活里的,谁也摆脱不了人间烟火以及生活的诱惑的,知名人士尚且如此,那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运人士,如何能摆脱生活,我不得而知,套用现在的时尚用语,呵呵一下算是对这位在巴黎的自诩鲁菜烹饪大师,欧洲鲁菜烹饪协会副会长(会长我在谷歌里查过,查无此人,也就罢了)。这里算是对薛老板的一个个人履历的简单介绍。

这小馆经常有些所谓的名人光顾,现在逐渐变成了法国汉学界、旅法华人知识界和文艺界汇聚的地方。其中不乏有名家大师前来惠顾: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之子程永光先生、著名摄影家吴钢先生(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平剧大师新凤霞之子)、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著名油画大师朱德群先生,亚洲唯一当选法兰西文学院院士的著名学者程抱一先生、旅法女作家郑碧贤、法国教育部汉学总督学白乐桑先生,美食家让·皮埃尔、法国首任驻华大使马龙先生和后任多位大使米歇尔、马腾、毛磊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其它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体育名人,政界名流也纷纷而至。这些人我在那打工期间,倒是见过几位,倒是很多法国汉学界的白头发老头常光顾与此,后来聊天时我才知道,老头大多独身,家就住在附近,一个人也懒得弄饭,13区潮汕口味也不能天天吃,换换口味,不想走太远也就这家店了,大概经常来所以也就被冠之常客罢了。

由于薛老板在法国这些年光顾着“提升厨艺、推广中国饮食文化、借着他这家小馆、打着所谓鲁菜的名头,提高他在法国华人圈的知名度,按他的话说:就是“赚”法国人的钱”。薛老板的法语也就会说个:你好,最近怎么样?其它的一概不懂了,也就是跟一些懂汉语的法国研究汉学的学者,进行简单的谈笑风生,搞得自己也像个专家、学者一样,实在是不好评论,个人感觉也让他能感觉自己在法国华人圈也算是个“呼风唤雨的人物”罢……

我在那打工期间,其实老板薛胖子,已经不炒菜了。交由他从国内重金挖过来的另一位早年师从于他的,经他一手调教精心培养的张姓大师,接替他烹制鲁菜。我跟这位张姓大师聊过:

此人大概学过几天厨艺,一直在山东小村内经营自己的一家小饭馆,大概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2012年小店关闭后,被当做特殊人才引进巴黎的。这位大师,心眼小点,处处可以看出乡下人的一些心态,听店内的另一位留学生说,他住在老薛家里,连牙膏,毛巾 ,香皂也需要老薛给他提供,赚的钱全部存起来,等着把自己在韩国务工的老婆接过来。这位大师脾气一般,经常因为出错菜这等小事与前面走台的留学生发生矛盾,与厨房内的两位师傅也有矛盾,我在那打工期间,他经常在餐馆用餐高峰的时候与厨房内的另两位师傅,大动干戈,拳脚相加,闻其原因,饺子煮错了。客人们在用餐高峰,除了品尝鲁菜之外,还可以看到中国武侠版电视剧,算是一举两得,在浪漫的巴黎,还有餐馆满足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倒是不多见,他们家算是开创了巴黎中餐的先河了。当时我也只能安慰那些来餐馆就餐的法国汉学界知名学者们,来自山东的师傅嘛,大多具备侠义之风,水泊梁山般的风格,你懂的。这位张大师每晚安排的员工餐,让我汗颜,五个金链汉子,两小盘菜,我当时正长身体的时候,每天在学校上课上的晕头转向,下了课还要赶去打工,我感觉我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搞定那两盘菜,可是无奈人家就是精打细算的性格,我也不好说什么。有时候人一多,我干到一般的时候,肚子就已经罢工抗议了,到了晚上快下班的时候,我完全是靠着意志、品质勉强撑到最后的。

小馆另一位奇葩人物,人称宋姐的人该出场了。前文已有交代,巴黎大概每家经营五年以上的餐馆都会有位变态大姐。
这位宋姐早年从山东偷渡法国,一直从事餐饮行业,在小馆打工大概也快10年,此大姐长相就让人感觉到界面不太友好,黝黑的皮肤,皮肤的毛孔里总感觉油腻腻的。来了法国这些年,多少也知道了打扮,哪怕当时在冬季,宋姐每天换一件羽绒服,绝对30天不重样,貌似这也是很多在巴黎餐馆工作的中国人,大多具有的一种心态,就是骨子里怕别人瞧不起他。

宋姐的心眼儿实在是不敢恭维:

我来之前听说已有数位留学生被他迫害含恨离开小馆,另寻餐馆打工的。在那打工一段时间,我发现此大姐各种挑你毛病,什么杯子没洗净,桌子上的调料瓶没擦干净等这些不值一提的小破事儿,随后大姐会等老薛和他从青岛的原配老婆那里添油加醋的说你坏话,总之就是个各种不合适,各种不会干活,打工碰到这样的大姐算是幸运,不跟她计较,你要真跟她较劲也就显得没什么劲可言了。大概是因为长期从事服务工作,加之一直黑工所致,心态多少都会发生变化,在巴黎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又在这样声望卓著的餐馆工作,怎能不发生灵魂和心理的改变呢。我倒是无所谓,也同情她坎坷的命运,不与她过多计较。加之与薛老板有些暧昧关系,我也是道听途说,从两人眼神里能看出些许不自然的东西,当然我不多八卦此事,两人有暧昧关系这事儿,我也并没有去捕风捉影,但是俩人之间绝对掺杂有肌肤之间的交易,薛老板又是个巴黎华人圈的风流雅士,弄点花边儿新闻也属于常态,在外面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儿,也是他这个阶层的标准配置吧……“有钱人的世界”既复杂、又混沌。

小馆内来吃饭的客人也是五花八门,因地处13区,不光是那些所谓的法国汉学界名人,阳春白雪的食客。还有一些在巴黎经商的华人也会光顾于此。国内旅游团特别是山东的游客也会来此馆吃饭,当然大多是山东籍导游帮助忽悠过来,给餐馆拉拉生意,赚点回扣罢了。那些经商的客人,据说有的生意做得挺大,当然这些有头脸的,沾着铜臭气息的贵客,都是由变态宋姐接待的,我们这些新手是不懂得如何接待这些贵宾,迎来送往,暗送秋波的活儿岂是我等下里巴人的留学生所能干的,我只是看她如何接待,心里暗自发笑,其实人家也没把她太当回事,她倒是每回搞得和人家很熟的样子,各种调侃,或许她还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没走出来吧。在法国经商的华人商人,还有把自己包养的漂亮情人带到这里吃饭的,吃着吃着饭就开始动动手脚,我记得一位经常从瑞士过来的李姓土壕,常换情人过来吃饭,当时正逢年底,他把他原配老婆和女儿带来吃饭,点菜时我和他调侃问他今天怎么带阿姨过来吃饭,他很紧张的看着我,趁我出菜的时间,假意上洗手间,掏出50欧放到我手里,眼神示意我不要多说话,大概算是封口费吧,沉默是金原来还可以这样……

国内旅游团来此吃饭的大多自诩为领导,进来之后大呼小叫,拿出从巴黎各路华人开的免税店买来的手表、各类大牌奢侈品什么的,相互的介绍,相互展示。领导们一般吃完饭会问导游还有什么安排,导游一般都会把他们安排进红磨坊,去看看西方世界里的滚滚红尘,感受一下资本主义的靡靡之音。在此原谅我用了些课本内的革命词汇,才显出这些来自祖国的领导们是如何在家里红旗不倒,在外彩旗飘飘的一种呼应吧。临走时领导秘书一般都会问说开发票,吃了100多欧,临走要个200多欧的发票,给他之后,我会跟他领导也说一下这事,领导默不作声,脸色有些难看的望了他秘书一眼,秘书也很不自然的看了一眼领导,眼神交换间,很扭曲的东西在两个人的灵魂间完成了契合和苟且。

宋姐接待达官显贵,我们这样的留学生一般接待穷困潦倒的中国大姐,经常光顾小馆的一位中国大姐:

姓张,潍坊人。年纪大约50多岁,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脸部上岁月的痕迹比较清晰。估计早先应该和宋姐的命运差不多,只是这位大姐运气比宋姐要好很多,在巴黎嫁给了一个法国老头,那位法国老大爷岁数看起来也有70多岁了,说话、吃饭也不是特别利索了,明显也就是想找一个照顾他下半生的人,大姐为了生活也是无奈之举。宋姐每回总在一旁嘲笑人家,大概是靠着法国人改变了命运吧之类的意思,据我判断她也想傍个法国老头,只是她那张苦情的脸人家看不上她吧。

法国有很多的华人黑工,当时都是抱着要到法国发家致富的心态到国外赚钱。大多没什么文化,来了以后基本上只能到中餐馆忍受华人老板的剥削和压迫,很多东北大姐从事的是色情行业,据说,有的东北大姐在巴黎站街两三年后,赚到了二、三百万人民币的样子,寄回家里改变了家人贫困的现状。这部分群体,骨子里互相看不起,互相都觉得自己的命运应该比其他人强,混的要比别人好,殊不知层次就是这一样的,从墙里跌到墙外的无差别概念。

在山东小馆内的墙上还挂了些所谓的法国华人书法家的作品,薛老板曾给我专门介绍过这些作品,我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是感觉他有些附庸风雅,很多地方介绍的都错误百出,他常说我们中国留学生,文化素养差等,以显示这位鲁菜烹饪大师经多见广,文化底蕴深厚的一面吧。他还常说他年轻时是诗人,著名诗人北岛来巴黎都会和这位鲁菜名师一起喝喝酒,吹吹牛。到我走时也不曾拜读这位大师的诗作,算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吧。但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一手培养的那位张姓鲁菜大师,把一道鱼香肉丝这样的川菜做制成醋烹豆芽,我就不得而知这其中还有哪些烹饪玄机我还没领悟到,或许是大师功力太深,我等年轻人,还无法到达他那种登峰造极的境界,原来大师与俗人间竟有这样除了代沟以外的东西,高深莫测,我就不在此过多矫情了。

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他用北岛这个笔名是因为他来自北方,而且偏爱孤独。他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金花环奖等多个奖项,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山东小馆,我还是有些收获的,在那里见识到了,巴黎活生生的华人圈的一些趣事和一些与灵魂有关的事情。这是我从后厨走向餐馆服务业的第一家餐馆,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家,虽在那里的工作时间不长,但在那里发生的故事,还是很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在那里我也遇到了许多在我法国留学过程中,很不错的朋友,下一篇我会具体的写写这些朋友们的相关内容。
小馆趣事多,人间百态尽显其中,期间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才是我在这里工作的最大收获。在那打工三月有余,但我收获了太多,在此也感谢这家知名小馆,给我带来的精神和视觉的双丰收。


“巴黎著名鲁菜烹饪大师,薛超青先生””

写到这里,我搜到了一个摄影师拍摄和采访巴黎华人的一个网站,上面有图有真相。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上一代华人在法国的奋斗历程:

华人在巴黎

相关文章

  • 留学体验式小说03 | 小馆那些事儿

    巴黎中餐以小馆命名的餐馆比比皆是,基本会在之前放上地名感觉地方特色浓些。我曾在巴黎一家比较著名的小馆工作过一段时间...

  • 留学那些事儿

    今天我想谈谈对留学的看法。这些看法是站在普通工薪阶层的角度来谈的。(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 首先说该不该去留学。我...

  • 留学体验式小说04 | 小馆里的人

    上一篇谈到了小馆的一些经典人物,其中详细描述了小馆的薛老板和经典大姐宋姐。现在想来,如果没有他们俩在小馆一唱一和,...

  • 我的留学体验式小说|法国中餐背景简介

    在开始留学体验式小说开写之前,我想先行介绍一下法国中餐的情况,这样之后朋友们会更加顺畅的进行体验式阅读。法国中餐大...

  • 留学那些事儿(6)

    我和Zac越来越熟悉,他把每一门课的笔记都发给我一份。课余时间,我们俩成了固定的自习战友。一起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

  • 留学那些事儿(11)

    我心里的很多想法没有办法一下子都说给萧墨听,我想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安静。 也许时间真的会冲淡一切,会冲淡感情,也会冲...

  • 留学那些事儿(8)

    成绩很快出来了,我的民法论文竟然拿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激动的第一时间给Zac打了电话。 “hi,我的民法论文得了全班...

  • 留学那些事儿(9)

    我披头散发地到了REGENT酒店的时候,其他人已经换好了工作服,正在听经理介绍工作内容和要求。于是,我就这样尴尬地...

  • 留学那些事儿(5)

    每个学期都有一门语言课,我选了英语。 第一堂英语课发现Zac也选了英语。而且还发现,法国同学的英语水平跟他们速记水...

  • 留学那些事儿(4)

    我们专业的民法课是一门大课,好几个法学分支专业的同学都一起上课。 上课地点是一个非常大的阶梯教室,我一走进去,就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学体验式小说03 | 小馆那些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xn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