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父亲节到了,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还有这个节日,当然还有母亲节同样。 不过父亲节并非完全是舶来品,民国时期中国也有,只是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有兴趣的同志可以自行查阅。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细说起来,应该是西方影响中国比较多一点。虽然中国的春节也走入了欧美很多国家,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我们明显感受到洋节在中国比较受欢迎,有时甚于中国传统节日。假如你现在问一个10后的小朋友,你喜欢过圣诞节、万圣节,还是中秋节、端午节呢?我并没有很大自信会觉得小朋友喜欢咱们自己的节日。这和孩子的文化培养有关,也和大人的教育有关,更和大环境的耳濡目染有关。
现在随着中国国力日盛,文化输出的步伐也是刚劲有力。中国文化中强大的兼容并包和吸收内化能力逐渐发威,优秀的西方文化也可以推广吗?类似父亲节、母亲节这样可以融洽亲情的节日,不妨支持下。不过可以少一点电商的味道,并不是买东西才是孝道。父母养育半辈子,还图你的礼物吗?回家去,聊聊天,喝喝茶,谈谈心,人生何其乐,不亦快哉!
二
改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时给父亲写了这首诗。有人说是改自西乡隆盛,有人说是僧人月性,这个不去计较。时年17岁的毛泽东,在中国大变革的前夜,感受到命运的召唤,实践着“好男儿志在四方”,毅然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真英雄也!
三
母亲总是谆谆教诲,句句贴心,关怀备至;父亲总是无言,用实际行动教育你,什么是男子汉。中国的父亲们和孩子的交流,普遍沉默者居多,他们需要负担起家庭的收入重担,教育和关心孩子的责任多数落在母亲的肩膀了。
新一代的80后、90后新爸爸、新妈妈,这种现象并没有太大改变,爸爸主外,妈妈主内。治金融、惩腐败,这个社会的压力在减轻,国家已经逐步在行动了。只不过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你需要付出的都是100%。
加油吧,祝福每一个国人,家庭幸福!爸爸,父亲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