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根据巴菲特读书会会员胡海翔线下分享录音整理。
2012年我才真正开始中长线做股票,以前都是短线、中线、或者长线,什么都做。改变的原因是从赚钱的角度,长期实践来看,短线不如长线收益高,比如08年的时候我的长线投资是翻倍的,我后来总结反思,再加上12年的时候资金量变大了一些,所以我开始完全抛弃了中短、真正做自身特色的价值投资。
一、首次重仓茅台赚了1.32倍
2013年12月我开始买入茅台,并在2014年1月重仓。
这几年的行情是,但凡股灾能够逃掉的人,都不容易亏钱。
2015年的小股灾,我当时用博客记录了,是在4月27日那天,大盘约4400多点时,我空仓了。因为周末的时候证监会开始宣布调控,到了周一,先是低开,然后高起,很多妖股概念股之类的极速拉伸。我说我不参与造反,所以我先空仓了。
这时茅台买入时间才一年半,我赚了1.32倍。

二、2015年7月第二次重新低谷买入茅台,持有至今
2015年7月7号,离开了股市两个月之后,我又满仓了,回来就重新买入茅台,这次几乎全仓买茅台,持有直到现在。当时应该是220元,我第二次进入之后,茅台还在跌,股灾2.0,3.0版本,最低到160元、170元。
其实现在回头看看,当时我高卖低买避险,每股30元的差价,其实在茅台这些年的成长中根本也不算什么。第一次买入茅台前复权大概76元左右,现在茅台已经700多元了。
股灾时,三公消费、塑化剂,你说你买茅台,别人都觉得是在瞎搞,是不被认同的。
三、我为什么会重仓茅台?
茅台当时就是受三公消费、塑化剂之类的影响而暴跌,当时白酒板块全部暴跌。而我当时2013年底、2014年初敢买,其中原因有很多,回顾几个简单的。
①理论逻辑
我主要做两种类型的投资机会,第一就是价值股,茅台就属于价值股类型。
什么时候买?价值类型的股票也不是时刻都适合买。我经常举的例子叫生病的青壮年的股票,暂时有些问题,但是不是致命的,不伤筋动骨,随着时间能够康复。当遇到利空被放大的时候,市场很容易错杀,我们就逢低买进。关键是辨别这种利空是阶段性的还是长久性的。
经历了三公消费,当时最大的担心是茅台受冲击会降低出厂价,但是2013年普通的飞天茅台基本都能卖掉,并没有受太多的影响。
②行业资深专家的信心
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与洋河股份有关,这是我老家附近的一家企业,我比较了解。洋河当时的董事长,杨廷栋自掏腰包3个亿增持洋河股份,这就在公开数据中报中披露的,当时白酒行业并没有复苏,但是他作为行业专家,看好白酒行业,我觉得这比财务报表数据更有说服力。包括我现在看股票,我也是要看一下大股东有没有去增持,有没有真金白银的去增持,这是3亿,不是现在一些股东的几百万增持。虽然杨廷栋增持后洋河还继续跌了一段。
作为洋河都不错的话,白酒行业的龙头茅台更不用说。我选茅台就是因为它是龙头,我把茅台的资料了解了一下,再加上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做价值投资,我长期关注像但斌等大咖,他们都是资深茅粉,无一看空茅台的,而且他们个人口碑,社会形象都很不错,而看空茅台的没有一个是资深的。他们在宏观上给了我很多信心。
③破净的估值
茅台还有一个重要的投资依据就是茅台的估值,茅台的每股净资产现在大约67.15元,这个净资产其实是被低估的,是按成本法算的,而茅台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基酒,基酒是可以当酒算的。当时我们计算,170元基本上就是破净了,这也是茅台的特殊性。
④社会消费茅台的文化传承
消费口味是很难替代。再说说茅台的市场,中国是一个有白酒文化的国家,茅台属于成瘾性的商品。因为你很难找到替代性的东西。精神上的依赖,其他的比如烟草、游戏、医药类的都是长青的行业。
茅台有益健康。本质上来说你是不可能不喝酒的,而且茅台喝酒不太伤身,甚至茅台很多天然的微量元素成分是有益身心的。
消费高度白酒是成人的自然选择。有人说现在年轻人都不喝白酒了。年轻人一开始不会喝白酒,40岁以后才是烈酒的消费年龄。啤酒要喝一箱才会醉,伤肾,很多人自然会选择高度酒,比如白酒。中低端还是会过剩的,但是高端不会,理念上不会过时。
商务文化需要。送礼在政府间可能不流行了,但是民间的商务需求仍然在,“礼尚往来”过节送礼的习惯依然在。
四、价值投机:卖出的逻辑
为什么我会在2015年4月底卖掉,哪怕是茅台。其中常见的原因,像企业常规的被高估、基本面出问题不算,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系统性风险。当时茅台涨得跟指数几乎差不多,并不贵,我就是担心系统性风险,加上市场上杠杆很大,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冲击是,基本上所有的股票都会出现大幅的修正。包括现在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我也是会卖的,哪怕是茅台。
所以我是后来等2015年国家开始强力救市了,我才重新进入,整个过程事后看很简单,但是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
当时退出时也有很多外围的信息,比如身边很多人要开户,询问如何炒股,这些都是一些过热的信号。
说说来简单,做起来难。执行的过程中完全构成一个系统,非常难,知行难合一。
一知半解是最大的误区。还有人喜欢加杠杆等,如果某一方面出了问题,最后收益差距都是巨大的。职业投资需要自身有一套系统的体系,还需要长期的磨炼和实践。
胡老师个人简介自述:我接触股票比较早,小时候,跟家庭教育有关,12岁开始买基金,14岁开始买股票。大学我学的依然是金融,毕业后进入证券公司,但只待了十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当时是在营业部。后来选择了做一个散户,时间也比较充沛一点。以个人投资者的身份一直做到了现在,至少还活着,活得还可以。
特别提醒:本文为投资逻辑与经验分享,不构成推荐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