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篇:怎样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二)
(接上篇)
举个例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与一个文化水平低的人沟通时,首先要通过初期的沟通,摸索出适合沟通的协议,一般来讲,知识渊博的人要迁就文化水平低的人的沟通方式,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让后者能理解要沟通的内容,否则一味用高深难懂的方式沟通的话,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沟通效果。

沟通逻辑是指沟通时表达信息和接收信息的逻辑方式。有些人比较有逻辑性,说的话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但是有些人逻辑性比较差,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前言不搭后语,听的人往往不知所云。这就像是交通规则,交通规则是每个外出的人都需要了解的规则,如果你不了解,或者故意违反交通规则的话,轻则被处以处罚,重则会导致重大的人身事故,甚至性命不保。如果你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可以自己定规则,也可以随心所欲,没有规则。但是如果外出,那么就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人如果跟自己沟通,那么怎么沟通都无所谓,但是如果与他人沟通,就要了解和遵守沟通协议逻辑,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否则就会产生歧义,偏见或误会,甚至会出现一言不合,拔刀相见的局面。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沟通逻辑大体相同,但是沟通协议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想有效地沟通,必须了解和尊重相应的协议,才能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在社会生活中,有时会说“我跟这个人根本对不上频”,说的就是两个人对彼此的沟通协议不了解,根本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频道,所以也就无法沟通了。有了协议意识,下一步就是怎样解读和适应这些协议了。
沟通与信号通讯的原理是一样的,或者说信号通讯就是一种沟通,只不过发生在机器与机器之间。协议就是建立信道(信号通路)的工具。两个机器间如果遵守共通的协议,就可以建立信道,进行内容的通信,如果协议不同,那么就无法建立信道,当然也就无法进行通信了。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像机器之间那样要遵守严格的规则。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信道建立的过程,但实际上是存在的。举个例子,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大多时候都不是马上直奔主题,而且先聊一些貌似不相干的事情。看似无关,但其实是想通过这是杂谈初步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拉进彼此的距离,这样沟通起来就会比较顺畅。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建立信道。

沟通协议也分共性协议和个性协议,共性协议就是那些社会上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守的规则,而个性协议就是某个人或某类人特有的沟通规则。如果想做一个沟通能力强的人,不但要理解共性的沟通协议,也要了解个性的沟通协议。一般来讲,尽量避免通过政治,宗教,民族等有可能有分歧的话题建立信道,可以找一些两方即使有不同见解也不至于兵戎相见的话题会比较适合初次沟通。等熟悉之后,才可以聊一下深入的话题。
沟通逻辑是承载信息的载体,相对比较简单,有许多现成的工具可以使用,通过这些工具可以把信息比较清晰地表达给对方。如果对方也是一个有逻辑思维的人,就会非常容易地接收这些信息。比如说5W1H就是比较常用的工具,代表着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这样表述出来,清晰简洁,也不会有大的漏洞。再比如归纳法,演绎法,穷举法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沟通逻辑。当然,这里所说的都是有目的性的沟通,闲聊除外。(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