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举棋不定的时候,在犹豫中浪费时间、在彷徨时错失良机,最终的决策却还不如人意。这种广泛存在的低效状态,是因为缺乏方法论指导我们做决策,严重降低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掌握这种方法论后可实现效率人生,从此畅快地高效决策。
一 所有的决策为效率而生
研究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是以提升效率为出发点。
原始社会提高觅食效率,发明石器、矛,加速猎物的捕杀。
封建社会提高种植效率,出现了地主、屯田制,提高农作物产量。
资本主义社会提高生产效率,研制了蒸汽机、电气设备,解放了劳动力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现代社会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互联网应运而生,信息化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很多事情,虽然没有高效率的事物出现,只要时间足够长也一样能实现,但是一旦效率提升那就带来了质的改变。
我们要在社会化竞争中崭露头角,就更加要注重“效率”二字。领导要一份表格,甲三个小时的工作量,乙可能只需要十分钟不到,这样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甲乙对表格处理不同效率的决策,决定了二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速度以及生活的品质。
因此,我们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一定要以目的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唯有高效的决策能使人加速迭代。
二 消费三要素
一个人去超市购买不超过10样的商品,从进超市开始到准备结账,若耗时达到30分钟,则视为他的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即决策方法论需得到培训。一个人在超市里耗时长的原因有很多:
在未打算购买商品的货架旁看来看去。
对比商品,不知道选谁好,犹豫不决。
看到促销活动就双腿迈不开。
在喜欢但又难以负担的商品处逗留太久。
往往从超市里回到家后才发现很多问题:
又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买的东西便宜,质量也不错,但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终于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接下来半年准备吃土了。
看来若没有好的购物习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买不到合适的心仪的商品。有些人向来秉持的购物原则是“物美价廉”,借用鲁迅的质问:“向来如此,便对么?”根据上面的问题发现,“物美价廉”并非金科玉律,若了解消费三要素,则选择困难症顿然消失,还可以轻松买到真正想要的合适商品。
消费三要素是指:
1.刚需
接下来一个月内一定会用到的东西。
难以替代,没有它不行。
我今天来商场就是直奔它而来。
2.内心喜欢
拥有它我很开心,它符合我的理性和感性的使用要求。
某点不符合要求时,不影响我对它的评价。
多选一时,快速排除法最后剩下的那一个。
3.负担得起
我主观认为它的价格与它的价值相当。
它的价格没有超出我的预算。
即便昂贵,不影响我的生活品质。
如何进行购物消费呢?每次进商场后,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首先直奔自己预先列好的购物清单,只挑选清单上商品,不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其他无关事情上;然后面对选择,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喜欢,若有半秒的迟疑则表示不喜欢;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负担得起,主观认为其价格与价值不对等时,也不能算作负担得起。
利用消费三要素筛选后的商品,毋庸置疑,它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每次我利用它指导我做决策非常受用,感觉妙极了,因为它极大地提升了我购物效率。
三 消费三要素是决策的普遍规律
刚需、内心真正喜欢和负担得起,这三要素组成了一个稳固的决策金三角,富有极为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失去任何一角都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决策。
![](https://img.haomeiwen.com/i632898/2be26031990830b1.png)
跳出消费购物的视角,消费三要素一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要像相信亚当·斯密说的“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一样,去相信决策金三角,看似功利,实则其背后的逻辑才是维系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纽带,即便你不用决策金三角筛选别人,你也会被别人用决策金三角所筛选。
关于社交,人们常说的“无效社交”,是典型的决策金三角实例。决策是否参加一场酒局邀约,此时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三个问题:
1、出席这场酒局,我是必需的吗?
根据自己在这场酒局中的角色扮演而定,主人、主宾、主陪是必需,否则不是。
2、我喜欢这场酒局吗?
根据酒局即将出现的人、事和话题而定,喜欢或不喜欢。
3、应邀酒局,我的付出是什么,是否负担得起?
负担可能是牺牲金钱、时间、健康、与家人的陪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对于以上三个自提的问题,若有3个“是”,则愉快赴约,不去自己会不开心;若有2个“是”,则可以去,但要衡量负担的成本;若只有1个“是”,那就应婉拒邀约,否则去了后不但不开心,还会增加无形的沉默成本,在其他方面造成损失。
关于择友,一个人是否值得你将其作为朋友呢?不可否认复旦大学陈果教授所讲的那样,“朋友是无用的”,友情确实是无功利之用的,谁要是反驳这句话便站在了道德制高点的枪口之下,但其背后的底层逻辑仍然未能逃出决策金三角。
陈果教授讲:“我们交朋友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然而人山人海,他为什么就恰好需要你的爱与关怀呢?答案是:你所提供的,正好是他所需要的;而我们某日落难,若朋友都需要不了,那么路人又岂能靠得住?这便是决策金三角第一点,刚需。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就是一见如故,说话做事对脾气,这事假装不了,三观相契合,内心才会真的喜欢,才能做朋友,这便是决策金三角第二点,内心喜欢。
人是需要隐私的,朋友与朋友之间肯定会泄露一些隐私的,若你连任何心底事都不愿对他讲,那说明你潜意识里负担不起隐私的付出、负担不起心灵的依靠,那么他不是你的朋友,当然“负担得起”包括但不限于私密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同甘共苦,要愿意负担得起这些“共”和“同”,才能做朋友,这便是决策金三角第三点,负担得起。
不仅仅是社交或择友可以利用决策金三角,该模型可以发散到更广泛的领域,这个神奇的工具,会越用越爱不释手。刚需、内心喜欢和负担得起,其底层逻辑都是最朴实的映射。
![](https://img.haomeiwen.com/i632898/b791e40604d347cd.png)
决策金三角的意义,在于能让我们正确地辨析一个决策如何快速落定,它能帮助我们高效率地做很多决策而不失偏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