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教学教什么》——关于突破“认知图式”局限的几点思考

《阅读教学教什么》——关于突破“认知图式”局限的几点思考

作者: 做作业的麦子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20:56 被阅读47次

在《黄山奇石》共同备课的启示中,作者提到六组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会呈现出“趋同而又迥异”的样貌,作者写道:“究其原因,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存在的问题是,不顾文类的多样性,按照贫乏的‘认知图式’生产‘认识’,再依据这样没有经过理据审视的‘认识’,去文本汇总寻找‘证据’。”

这份共同备课的启示提醒我们要突破自己“认知图式”的局限,但对于怎样突破,文中并未给出更多的操作提示,只留下结尾这句内涵深刻、文字精炼、值得反复咀嚼的话。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位带领孩子阅读的成人,我又该怎样突破“认知图式”的局限呢?

成人相对于孩子,年纪自然会带来经验的优势。成人在孩子面前以经验自居,常常带有不自觉,特别是在教学环境中,这种“不自觉”又会在“教与学”的氛围中被强化。所以,如何突破“认知图式”的局限?在我看来首当其冲的是成人需要意识到“认知图式”局限的存在。只要是人,就是有局限的,这是我们不断学习、阅读的原因和动力。只有认识到局限的客观存在,才有“突破”之说。也只有认识到局限的客观存在,才能长出开放的耳朵、生出进化的认知。

其次,为了突破“认知图式”的局限,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图式”。

如何丰富“认知图式”?从六组老师共同备课的案例中,我得到的第一个启示是:不以“应该教什么”的眼光看待阅读素材。例如《黄山奇石》的备课案例中,一线语文老师之所以对文章的判断与专家们不同,主要是因为语文老师是以“课文”的眼光在对待这篇文章,从“课文”的角度进入了“抓住事物特点写景范文”的“圈套”。

我设身处地想了想,如果我是现场备课组的一员,我也会这样来讲《黄山奇石》。因为我对教材中课文功能的认识也局限于“教会学会生字、优美词句”以及“归纳中心思想”。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我同备课组的老师们一样,会认为《黄山奇石》就是教“字、词、句”的“写作范文”,而忽略了《黄山奇石》是一篇介绍性文章,其写作目的就是吸引没有到过黄山、不了解黄山松的人。因此,要跳出“认知图式”的局限,首先要以开放的眼光看“阅读素材”,从读者的第一身份读“阅读素材”。

当然,为了丰富“认知图式”,带领阅读的成人还需要扩展自我的阅读类型,拓宽自己的阅读道路,这就要求成人也要有自己的阅读挑战计划,不仅有为兴趣而读,也要为目标而读。在阅读中,老师也需要让自己时常走出阅读舒适区,接受一些不熟悉文本的阅读挑战。因为我们带给孩子的始终是我们自己身上有的东西,只有自己的“认知图式”增加,才能带领孩子的“认知图式”增加。

最后,我们带给孩子的“认识”需要理据的审视。这一点是我目前比较欠缺,需要加强的板块。如何加强呢?我暂时把希望寄托在这个群中,希望以后本群能有更多的案例讨论,开放的讨论有助于理性思考和自我梳理,所以,我们继续加油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教学教什么》——关于突破“认知图式”局限的几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hf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