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根将至,各大评选活动争相出炉。如果有“五年热词”、“十年热词”这种推选的话,“逃离”应该算是一个。前些年,毕业生迫于生活压力,开始逃离北上广;近两年,一本《断舍离》带动了极简生活,手机党开始争相逃离“朋友圈”;而现在,乃至今后的几十年,面对污浊得无可救药的空气,我们又开始逃离雾霾……人们的下半生,不知道还将会面对多少道减法。
与其把逃离看作是一种脆弱,倒不如称其为人类自省下的觉悟。1500多年前,陶渊明辞官归家,写下《归园田居》组诗,从此开创了田园诗体。1500年后的今天,海子用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次点燃了文艺青年心中的火花。诗句在唇齿间游走的时刻,一个新的世界打开了。这种情感体验像是在穿越心灵的虫洞,让那些躁动的年轻人提前拂开心灵的尘土,找到深埋心底的一湾清泉。
图/山村浩二人生而向往自然,这种心性是历史的,天然的,也是深入骨髓的。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说法,描述的便是得道忘我、融会贯通的精神状态。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有一经典公案“吃茶去”,说的是有两位僧人去找赵州禅师问禅求道。禅师问第一位僧人是否来过赵州,答曰“没有”,禅师便教他“吃茶去”。再问第二位僧人同样的问题,答曰“来过”,禅师的答复同样是“吃茶去”。身边的监院不解,连忙请教禅师为何如此,谁料得到的答案依然是“吃茶去”。
“吃茶去”蕴含的是禅意,可意会,不可言传。非要说出点儿意思,大概描述的是一种“当下”的状态。活在当下,就是修行,便得禅心。吃茶便吃茶,睡觉便睡觉,这原本是世界万物的本初状态,人类却因有了生死悲欢,失掉了贯注的能力,需要重新修行才能达到身心契合的欢愉。古往今来,斗转星移,皆是如此。
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到浙江省余杭县径山寺取经,在观摩寺中的茶宴后,将中国茶道引入日本。自此,茶道被日本僧人进一步发扬光大。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在其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中写道:“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正所谓“茶禅一味”,在禅师心中,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是显道表法之具。同样的禅意,以茶道论“无常”,便容易得多了。
比茶道更浅白的,则是诗歌。诗歌是凝炼的,又是形象的;能赐人以想象,又能给人以共情。日本,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每当发生重灾时,必定会出现集体诵诗的场景。整齐的韵文本身就凝炼着一种力量,和着周围人的声音铿锵地、坚定地读出来,心中的信念便也随之喷薄而出。而最能给人以斗志的,当属日本家喻户晓的励志小诗《不畏风雨》。
宫泽贤治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推出的纪念版《不畏风雨》“不畏风 不畏雨 也不畏冬雪和酷暑。”“一日食玄米半升 以及味噌汤和少许蔬菜。”“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这便是作者宫泽贤治在《不畏风雨》中描述的朴素生活。人性对返璞归真的向往不仅使这首诗获得了本国读者的强烈共鸣,被收入日本中小学教科书和众多影视作品,更有十余个国家争相翻译出版宫泽贤治的作品。
《不畏风雨》作品手稿《不畏风雨》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硬的说教,宫泽贤治只是描述,描述一个场景,既是当下,也是未来:“东边有孩子生病 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 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 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 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如果说宫泽贤治是伟大的,那么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奔走田间、救死扶伤,而在于顺天道、应天时、知天命。
图/山村浩二宫泽贤治所表达的精神,与他的宗教背景是分不开的。宫泽贤治于1896年出生于日本东北部岩手县花卷町一个富商之家,家中世代信奉净土真宗。宫泽贤治却在18岁时深受《法华经》影响,立志舍身为天下众生之福而行事。为了改善家乡贫困的面貌,他放弃了殷实的家业,转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农业改革和土壤改良的工作中,直至37岁因操劳过度去世。
宫泽贤治(1896-1933)可以说,宫泽贤治是个实干家,但又不完全。他在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时,也在用佛法拯救众生的灵魂。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浓重的宗教色彩,虽然大多数童话和诗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认可,却不妨碍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悄悄浮出水面,成为广为流传的佳作。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最具话题性的当属童话《银河铁道之夜》。这部作品虽然创作时长长达八年,却仍未能在作者有生之年得以完成。但就是这样一个残缺的童话,不仅曾被多位电影导演翻拍,更是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对象。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也都曾出现过《银河铁道之夜》的影子。
《千与千寻》中,千寻乘坐列车寻找钱婆婆《银河铁道之夜》讲述的是主人公焦班尼和好友柯贝内拉乘坐银河铁道列车在银河系漫游的故事。两个好朋友搭乘银河列车经过各个景象瑰丽的星座车站,并在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旅客。而实际上,这场银河系中的形色盛宴,也是两个好朋友的诀别之旅。最终,柯贝内拉在自己的天国下了车,而焦班尼则重新从梦境回到现实中来,独自面对好友因为跳水救人而牺牲的残酷事实。
同名CG电影《银河铁道之夜》,2006《银河铁道之夜》中蕴含的大量宗教和哲学意味,使其成为一部争议很大的作品。很多日本学者都认为不应该把这种意象晦涩、悲剧色彩浓重的小说归为儿童文学的范畴。其实,宫泽贤治从不避讳在童话中讨论死亡,在《银河铁道之夜》中,甚至通篇都隐含着对死亡的暗示——这也与他的宗教信条是一脉相承的。旅客们通往天国的旅程,同样是追寻幸福的过程。宫泽贤治曾说:“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真正的幸福。”在他心中,如果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大家的幸福,那么这样的牺牲就是值得的。
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 图/山村浩二宫泽贤治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他的作品和行为在生前都未得到旁人的认可,但他依然遵循内心,执着地体会和追寻着自己的幸福。就像《不畏风雨》结尾中写的那样:“大家喊我傻瓜 不被赞美 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这大概就是他在当今备受追捧的原因吧。人们读他的童话和诗,是为了读懂他高贵的人格,也是为了接近更加纯净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