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10.20寒露十三日/七言古风·中国第一古刹河南洛阳白马

周勇//10.20寒露十三日/七言古风·中国第一古刹河南洛阳白马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2-10-19 06:40 被阅读0次

      题记:西天求法,祥瑞光开,白马驮经,印度而来。戒律佛书,兹寺肇始,出家修练,因此坛斋。宝刹巍峻,葱郁松木,香客虔城,仰崇禅台。信众问道,游人络绎,诵功佛礼,梵钟悠骀。

七言古风·观洛阳白马寺咏怀二十四韵

君不见,崇访洛阳白马寺,红墙古庙曳金枝。

君不闻,庄严华夏非凡物,佛地有情心润滋。

慎默虔诚正衣冠,静言惜步守禅规。

来此驻足慢步行,沐浴清晖作礼仪。

五重尊,四院围,宏深古朴禅意随。

常香殿,中南北,两侧西东落琬碑。

慈蔼观音杨柳水,彬礼信众福田施。

时时流连回身望,灿灿金光耀玉胚。

汉永平,六八年,刘庄离梦见神仙。

金玉体,光环闪,靖步温颜御殿悬。

百问不明知近侍,一心求佛向西天。

名僧白马庭前落,神妙经文紫气延。

闻远处,钟鼓韵,门前僧众扫蓬尘。

香炉紫,双目明,梵磬频传净禅身。

翘角飞檐探日月,红墙护法满经纶。

银杏金叶漫空舞,古刹悠悠秘境纯。

金刚立,衬崖院,从无相愿设城垣。

祈福佑,香烛燃,致祷平安传诵言。

历千载,战火临,当今万世涤迷魂。

烟霞染,映乾坤,净空处处度众门。

门东南,百米行,齐云塔院见方形。

敬香堂,僧诵经,石拱桥边信士瞑。

君不见,佛教碑廊分两侧,禅宗画像聚三灵。

君不闻,万千事物皆玄运,感应苍穹悟梵音。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的前世今生———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佛教圣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是世界著名伽蓝,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国佛教界有着祖庭和释源的美称,距今已有超过1900年的历史,寺内的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均十分珍贵,在1961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成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

      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古代:东汉始建。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永平求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9]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 祖师墓祖师墓0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曹魏重建: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再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佛律”的记载,足证洛阳白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后已经恢复。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战乱破坏: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

      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永熙之乱”中,洛阳白马寺虽难于幸免,但还是残存下来了。

      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

      另在解放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极可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国一家博物馆中。

      唐代敕修: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的破坏甚为严重。洛阳白马寺当亦然。“安史之乱”以后的洛阳白马寺,还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断碑。

      唐代末年,洛阳长时期陷入战乱兵火。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宋代敕修:到了宋代,采取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

      明代敕修:明代初年,以禅宗中的临济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曾规定各地寺观产业限制为六十亩。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今日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沿革史上意义重大。据解放后地面实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六十二亩的记载基本相合。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清代维修: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复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曾重修清凉台之毗卢阁。

      近代: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受到强敌威胁,决计迁都洛阳。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等来洛阳,往访白马寺。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庭阶荒芜,即于一九三一年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行营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门内左右两侧的门头堂、云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两侧的客堂、祖堂、禅堂、斋堂,又在寺院东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顶二层阁楼一座(即钟、鼓楼,也称角楼),以青石镶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补修了各殿阁、厢房之门窗;配置铜铁器,铸宝鼎、铜牌、铜钟,并把一尊高约0.90米的白玉佛迁奉于毗卢阁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白马寺,曾留下了“白马驮经印度来”一首“七律”作为纪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之时,白马寺也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带来的极为珍贵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灰烬。

      1972年对白马寺的全面修复,这一次重修,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骋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彻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1973年,正式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4年,移交洛阳市佛教协会和僧人管理。一些在“十年动乱”时被迫还乡的僧人也先后返寺。国家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排,使其诵经有所,衣食有靠;还为僧人的佛事活动而配设了多种香案、供器、七珍八宝,在大殿内悬挂幔帐,莲台前摆列蒲团,逐渐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刹固有的宗教气氛。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1987年3月,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

      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1997年10月31日在白马寺举行。泰式佛像是1991年泰国友人常媛女士和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先生所捐赠,同时出资2.7万美元,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式佛殿。参加法会的有名山大寺的大德高僧,省、市政府及宗教局领导,泰国商业部副部长顺蓬·阿萨瓦哈先生、常媛女士等泰国客人及佛门四众。

      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白马寺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中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

      白马寺国际佛殿:2014年6月,白马寺缅甸佛塔苑竣工。6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

      2014年9月28日,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隆重举行。泰国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 哌娄哈德盖 等700余人组成的泰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庆典。

      2016年12月23日,白马寺斯里兰卡风格佛殿奠基。目前,斯方已经完成了斯里兰卡风格佛殿方案图纸的设计,但是由于资金筹集方式尚未确定,因此斯里兰卡风格佛殿暂未实质性进展。

      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寺院布局:白马寺分为中国古建区、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白马寺不仅是中华佛教的“祖庭”,也承载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它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成为佛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拜者膜拜。

      19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西游走,来到集各国佛殿于一处的国际佛殿荟萃苑,苑内的异国风格佛殿美轮美奂,中外佛教文化在这里得以融合。

      中国古建区: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白马寺古建区内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的佛殿,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

      山门: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清凉台: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观音菩萨等塑像;

      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

      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毗卢阁,重檐歇山式,位于清凉台之上,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法宝阁与藏经阁:藏经阁位于清凉台的西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

      法宝阁位于清凉台东侧,收藏有数十种“法宝”,又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释迦太子像”,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卧玉佛殿:卧玉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

      卧玉佛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是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所捐资,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供奉于卧玉佛殿内。1997年12月19日,白马寺专门举行了开光法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

      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六祖殿:位于大佛殿西侧南部,原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阔七间,南北长24.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禅宗六祖木雕像。

      齐云塔院:白马寺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

      主要建筑有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

      齐云塔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

泰国佛殿苑———

蓝本:曼谷大皇宫、金山寺等[5]

建设时间:1992-1995、2010-2014

发起人:泰国高僧善信瓦塔纳

出资、设计者:泰国政府

落成时间:2014年6月30日

参与方: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等

地位: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中泰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

      泰国佛殿苑,在中泰两国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支持下,在泰国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关心下,由泰国大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发心敬造。1992年始建,1995年竣工。2010年翻修扩建,2014年全体完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将泰国“镇国之宝”供奉上百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移交于此,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与象征。泰国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泰国佛教管理局局长等722名泰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相关佛事活动。

              2022.10.20


相关文章

  • 周勇//10.20寒露十三日/七言古风·中国第一古刹河南洛阳白马

    题记:西天求法,祥瑞光开,白马驮经,印度而来。戒律佛书,兹寺肇始,出家修练,因此坛斋。宝刹巍峻,葱郁松木,香...

  •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河南洛阳)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

  • 李明升职记(7)

    第七章 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

  • 光孝寺(1)丨千年古刹遗风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禅寺,现在称之为中国第一古刹的是洛阳白马寺,再看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名单:白马寺,少林寺,灵...

  •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创建于东汉永平11年,也就是公元的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

  • 十年邮情再相聚 洛阳“邮花”今又开

    “十三朝古都”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中国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洛阳牡丹甲天下” ...

  • 白马寺与佛

    文图/李根勇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

  • 洛阳白马寺

    对中国第一古刹仰慕已久,洛阳第一站就决定游白马寺。 这一天极热,据出租车司机说是洛阳今年以来最热的一天。 洛阳到处...

  • 周勇//10.20寒露十三日//古风乐府·云南宣传片《云南密码》

    题记:《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10月1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一部名为《云南密码》...

  • 【汤城洛阳】东出洛阳有好汤:邓记驴肉汤

    洛阳的东大门当属东关。出了东关,有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10.20寒露十三日/七言古风·中国第一古刹河南洛阳白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nyzrtx.html